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在广州举行

2021-12-17 17:17 中国发展网 张玉君、记者皮泽红

摘要:论坛上,郑永年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乡村概念的内涵、中国现代化的含义、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分享了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远见卓识,提出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张玉君、记者皮泽红报道  12月17日,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在广州主会场、海口分会场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广东省社科联特聘学术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赵春江,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等知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演讲。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顾幸伟介绍广东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分享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及经验启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朱东交流粤桂携手并肩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体会。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和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郭跃文分段主持论坛。

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广州主会场

本届论坛聚焦“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华南农业大学等联合举办。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历史成就、宝贵经验和科学规律,深入研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为广东乃至全国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赋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的华彩乐章。

张知干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向长期以来关注支持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发展的各界同仁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满怀豪情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时代背景下,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聚焦“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契合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表示,基于论坛的鲜明主旨,真切希望通过论坛能够汇聚学界智慧,充分阐释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伟大实践,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对于全面改造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特别是彻底改变中华农村大地几千年落后面貌的重大历史意义;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实践意义;对于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特别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特别是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全新实现路径的重大世界意义,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大逻辑、服务新实践、再创新辉煌。

论坛上,郑永年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乡村概念的内涵、中国现代化的含义、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分享了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远见卓识,提出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他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进行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和全方位的深化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升华了对现代化的理解,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包括中国传统本身的现代化,乡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文明的现代化,离不开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要先把蛋糕做大做好,再把蛋糕切好分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考虑目标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他指出,乡村的共同富裕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农民有进城的“中国梦”、城市居民也有返乡的“中国梦”,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当前应高度关注乡村资源单向流出性衰败问题,科学统筹政府、社会资本、农民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规制和政策引导,推动城乡资源实现双向流动,助推乡村可持续发展,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郑新立先生作了题为“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杠杆”的主旨演讲,分享了自己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前瞻思考和对策建议。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五化”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不仅提出了过河的目标,还指明了桥和船在何方。他认为,财产性收入差距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可通过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为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提供条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可以把农村土地出让金转变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建议广东尝试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空间调节来满足珠三角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在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方面创出新经验、当好领头羊,努力成为全国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示范省。

迟福林院长作了题为“以农业工业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广东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演讲,从农业工业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推进农业工业化的重大任务、推进农业工业化的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指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条件发生重要变化,工业文明与新科技革命交汇融合,为农业工业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城带乡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正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重要条件。他认为,广东已形成农业工业化的突出优势,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乡村振兴时应重在发挥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发展的突出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通过推动农业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形成农业工业化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综合改革的方式推进制度集成创新,以形成完善的农业工业化制度安排,奋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顾幸伟厅长作了题为“广东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的主题报告,从历史维度、国内大局、国际视野等层面系统阐述了乡村振兴广东实践的丰富内涵、关键支撑和重要借鉴意义,畅谈了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令人振奋的未来愿景。他指出,广东乡村振兴最明显的变化是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最显著的变化是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最重要的变化是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顺利实现了“3年取得重大进展”“全省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凸显了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后发优势”。他认为,广东乡村振兴的基本经验可以集中概括为四个“史无前例”,即史无前例的领导体制、史无前例的工作机制、史无前例的政策措施、史无前例的资金投入。迈向新征程,广东将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抓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九大攻坚”行动为主攻点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板、以“驻镇帮镇扶村”为主平台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主引擎释放农业农村潜藏的强大动能,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王斌伟书记作了题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及经验启示”的主题演讲,梳理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主要历程和成效,阐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就新阶段推进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他指出,在这场伟大实践中,广东按照“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广东所能”,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对口帮扶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14个市州,帮扶93个贫困县摘帽、9747个贫困村出列、58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当了排头兵”“啃了硬骨头”,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解决相对贫困之路。他认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在构建了“生产-销售”“教育-就业“资金-产业”“人才—科技”等系统化的协作机制,助力被帮扶地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新时代新征程上,应积极用好广东多年来探索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聚焦产业振兴这个重点打造产业协作升级版、加强教育培训打造人力资源交流协作升级版、推进构建国内大循环打造消费协作升级版、完善科技合作机制打造农业科技协作升级版,奋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广东力量。

罗锡文院士作了题为“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与实践”的主题演讲,阐明了数字农业技术对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作用,分享了华南农业大学建设水稻无人农场的成功经验,展望了无人农场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他认为,数字农业可以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数字农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且发展迅速,在农业农村各个领域被全面应用并加速融合,作为“十四五”时期建设的重点,数字农业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智能农机装备的智能感知、自动导航、精准作业和智能管理水平。实现数字农业可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建设的无人农业等重要途径,尤其应充分利用智能农机建设这一重要的物质支撑,将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融为一体,推动无人农场建设实现迭代升级。

赵春江院士作了题为“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数字经济”的主题演讲,从数字经济、数字乡村与农村数字经济现状,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展望与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未来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重点在乡村新基建、乡村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治理、服务等全面渗透等方面,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重要途径。

史育龙研究员作了题为“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题演讲,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与挑战、城乡关系的视角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协同推进县域城镇化,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魏后凯研究员作了题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建设”的主题演讲,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意义,广东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相应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的一个核心任务。目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处于中期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分梯次推进。广东有条件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践中要统一思想认识、争取省部共建、分梯次推进、推进强市强县建设。

张琦院长作了题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及能力全面提升”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乡镇干部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当前乡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存在的现实差距,着重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他认为,打造一支德才兼备、本领过硬的乡镇干部队伍是确保乡村振兴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应着力提高整个队伍的政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他建议将建立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行动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党史学习教育,科学制定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增强培训效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倒逼素质能力提升构建长效激励机制确保队伍稳定,助力乡镇干部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多担当。

朱东书记作了题为“发挥‘联’的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演讲,从凝心聚力开新局、共绘乡村振兴壮美新画卷,接续奋斗谋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联合发力破难题、奋力为乡村振兴贡献社科力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社科联要充分发挥“联”的优势,扩大“联”的范围,升级“联”的机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助推器”方面迈出新步伐,努力在打造专题研究“孵化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在打造社科普及“加速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新成效。

迟福林院长在作总结点评时指出,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主题聚焦、指向精准,为社科界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搭建了平台、开了好头,下一步,可以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等主题上深入研讨。他认为,广东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可在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等方面挖掘更大潜力;在城乡融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可在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加大力度;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在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仍需深化破题;农业品牌已经开始形成并取得广泛影响,可继续在标准、规则、规制、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新突破、创造新经验、铸就新辉煌。

郭跃文书记在论坛闭幕时指出,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本届论坛压缩了时间,首次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化方式。论坛安排紧凑、衔接顺畅如行云流水,思想密度高,信息含量大,真知灼见多,对策建议实。大家聚焦“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题广泛深入交流,以学术践行初心、以智慧服务“三农”、积极为推动广东乡村振兴工作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促进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献计谋策,体现了学术担当和家国情怀。期待越来越多的顶级专家学者关心关注和支持广东的改革发展,协同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快出多出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源源不断为广东乃至全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共同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作出更大贡献。

论坛主题重大,引起了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吸引了广大社科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共收到投稿近130篇,经组织专家评审,共有50篇成果入选。在论坛主题的基础上,省内外各位专家围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分享了各自独到的见解,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有丰富的实践支撑,对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省直有关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张俊华等,江西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清荣,支持单位《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李振武、《新经济》杂志社社长杨明、中国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总经理程晓花等以及省社科联主席团部分成员、高校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地市社科联代表、省社科联研究基地负责人、入选论文作者代表、省社科联和省社科院机关干部代表等。

本次论坛通过中国知网进行了现场直播,论坛研究成果将在南方日报、中国社科报等媒体整版刊登。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将通过《南方智库专报》呈报省领导决策参考。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