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广州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第十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广州举行
摘要:最后,王世福教授邀请各位讨论嘉宾发表对广州珠江的期待或前瞻。赵渺希教授提出规划作为政策工具除了多主体的利益协调,还可以更加积极地引导珠江滨水城市意向的共识。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周雅文、记者皮泽红报道 12月10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城市观察》杂志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十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红楼多媒体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广州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共有来自省内外高校、规划设计单位、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媒体等40余人参加。
出席第十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合影
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王世福教授与赵渺希教授主持,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郭德焱代表主办方致辞。郭德焱副主席指出,连续十届“设计城市”系列圆桌研讨会代表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五年来的坚持和努力,也反映了基地五年来的成长和收获。希望以第十届为契机,总结经验,突出特点,把“设计城市”系列圆桌研讨会继续办下去,进一步擦亮学术品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全力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是广州的重要发展议题,需要基地和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撞出思想火花,形成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决策建议。
研讨会开始前,王世福教授回顾了十届“设计城市”系列圆桌研讨会的历程,并进行了《人文广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和《“城水耦合”与规划设计方法》两部新书的发布和赠书仪式。
主旨报告环节,Hassel上海事务所董事负责人王翀以《参与的水岸——黄浦江新公共空间一览》为题,以上海黄浦江西岸徐汇区的滨江水岸提升项目为例,分享了团队近年对黄浦江新公共空间的研究与设计成果,提出在设计中要注重人性化、辨识度、共享性以及活力值四大原则;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冯江教授以《三塔三关,堤里堤外》为题,以“三塔三关、堤里堤外”为主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广州三塔三关及珠江堤岸地理格局的演变,得出如下结论:横贯广州联通海洋的珠江轴线从来都没有变化,珠江是广州永恒的X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陈志敏则以《新时期广州珠江中心城区段发展策略与工作建议》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先后两次聚焦珠江中心城区段发展的规划工作历程和心得体会,强调新时期珠江的高质量发展应建立全域性的谋划,基于“世界一流的国内滨水区和高质量的发展典范”的发展定位,以珠江为纽带,通过沿岸的轴带提升拉动腹地区域的网络化发展,为中心城区赋能。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作为点评与讨论嘉宾参加研讨。
圆桌讨论环节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主持。王世福教授首先邀请陈志敏所长和王翀董事对广州和上海的城市发展作比较和评论。
陈志敏所长认为,广州和上海都是多元开放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城市,对文化以及品质的要求也非常高。作为一个全球城市,上海一直被营造为一个具有多元魅力的都市,一直以来是广州学习的榜样。而广州发展的脉络一直也是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广州敢为人先的文化特点非常明显,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一些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第十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现场
广州作为一个以贸易为中心的城市,现在也被称为国际消费城市。贸易和消费对城市的功能和布局的演变有很重要的影响。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十三行变迁到了海珠广场,后来又到了流花路。现在对外贸易中心又迁到琶洲,与此同时,广州的城市中心也随着对外贸易中心的格局又重新回到珠江。未来黄埔这样的地区可能未来也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和新兴的核心区域。
王翀基于上海项目实践,指出黄浦江的贯通首先是在政府和规划局层面提出了一个宏观愿景,在2016年之前将很多工业型码头、工业用地都进行整治和移出,为后期黄浦江贯通打下基础。在黄浦江贯通开始推动的过程中,政府层面、规划院、设计事务所及学界层面的参与和公众参与的意愿叠加最终影响了水岸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和设计方从顶层规划到后期的实施都形成了一个合作紧密的团队。此外,政府以及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沟通都非常紧密,最终实现的成果也很好地还原了各方诉求。
对于广州的发展,王翀认为,城市建设需要将国际化、本地特征和市民的一些需求纳入对话,将各种不同社群的声音来进行整合,同时打通专业的壁垒、沟通的壁垒,对于各个不同部门和主体的期待的需求,能够来进行高度融合和对话,甚至是碰撞。上海黄浦江的项目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借鉴。王翀提出,社会、学界和政府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要通过好的交流协商平台进行对话,形成一个共识,把我们的愿景和期待体现在公共空间以及我们的水岸空间里面。
王世福教授就“三塔锁江”的话题向冯江教授提问。他提出,三塔锁江似乎在珠江新城重现,其中是否是历史的暗示或者是某种文脉的传承?“三”是否城市空间生成的一种组合模式?
对此,冯江教授认为,目前被珠江新城的“三塔锁江”与历史上沿江“三塔锁江”的概念不尽相同。但他认为“三”的概念的确代表了一种城市空间模式。三是一个特别稳定的状态,广州城市形态中存在许多三点相关的脉络。他认同王世福教授的观点,广州不是一个两点成一线的城市,它的人文空间是与自然的河流和山的形态对话的,跟平原地区两点成线不一样。
冯江教授提到,广州是一个可以“转弯”的城市,地形在转弯,轴线在转弯,人的理念也在转弯,政府和人民对具体情况的适应非常快。“三”则是这个转弯里面相对稳定的坐标。回到三塔的话题上来说,历史上的三塔是东西向延展的形态,而近代和当代建设的三塔则是南北向与珠江建立的空间关系。
王世福教授进一步邀请马向明总工程师从碧道的角度谈谈广州的滨水空间。
马向明总工提出了对水的三个认识。首先,河流是水的连续体,是不可阻断的。黄浦江贯通的正面影响是恢复了河流连续给城市所带来的利益。其次,河流背后是三个系统,自然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系统。这三个系统要耦合,不能相互阻碍。第三,河流是一个四维空间,是一个有时间过程的空间。洪水是个过程,“百年一遇”是指向特定一个情景,而其间绝大部分的时间,河流可以用作其他用途。而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优先顺序就涉及到了“路权”的概念:第一路权是给水,第二路权是生态,第三路权属于人。在这方面,马向明认为广州滨江存在机动车为主导的路权问题,而三个路权的合理划定则可以作为解决滨水环境与路权问题的一种思路。
马向明总工由此引出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的相关问题。他认为,国土空间规划包含了自然、历史和行政的内容。国土空间具有自然属性、生态属性,国土空间的利用是循环的利用,不能阻碍后人的可持续利用,珠江与城市的关系,还需要更加重视水的自然属性和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
王世福教授邀请现场听众向各位讨论嘉宾提问。
针对总规划师和区段规划师制度的问题,陈志敏所长回应道,目前珠江沿岸每个区段的设计和协调工作正在推进中,不同总规划师在因地制宜方面会有不同理念和方法,有的偏向设计创意和空间品质,有的重视引导活动和空间使用,有的喜欢共同缔造共享共治,这种多样的过程在各区段形成不同的效果,带来对比和冲突,将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结果。
针对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及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需要进行公共空间营造的问题,王翀董事表示设计师则应从公共空间的使用和安全感、人性尺度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黄浦江贯通的工作中,设计考虑到了儿童玩耍及安全的细节;在老年人方面除了设置无障碍设施以外,考虑到上海人喜欢遛鸟的习惯,设计还考虑了鸟笼悬挂设施的设置。
最后,王世福教授邀请各位讨论嘉宾发表对广州珠江的期待或前瞻。赵渺希教授提出规划作为政策工具除了多主体的利益协调,还可以更加积极地引导珠江滨水城市意向的共识。王翀董事希望未来的公众参与不仅停留在对话层面,她希望通过实践与对话、倾听与试错在空间秩序的再营造中能够相互交融,最终真正能够形成更充分参与的包容性过程。冯江教授指出历史是前瞻和回顾的交织,从两个方向看珠江与广州,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这种很强的联合性。陈志敏所长认为,要凝聚各方共识,要持之以恒,让更多元的主体参与广州珠江更加开放多元的发展,共同去营造真正的世界一流的、让市民共享的更加生态的珠江。马向明总工程师强调珠江应该是历史与自然的兼容,汽车不应该占据滨江路权。王世福教授总结,珠江流域在国家视野下是一种南方精神的代表,具有值得自豪的历史,广州云山珠水的整体结构与珠江新城的城市新轴线使得广州具有全球城市的优秀意向;未来的珠江通过高质量建设走向世界级滨水区,代表着广州走向世界名城的步伐。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