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在京发布
摘要:12月7日,地区品牌影响力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在京发布
本报 本网讯 记者张守营报道 12月7日,地区品牌影响力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地区品牌影响力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增强自身可持续内生动能的重大战略调整和战略选择,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各层面、各领域的调适和变革,地区品牌影响力建设也应确立其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的思维。因此,对于未来我国城市品牌、区域品牌发展的思考,《报告》提出了公共政策安排、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构和提升等6点展望和建议。
《报告》强调,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品牌建设的公共政策供给更要进行扩展和深化。首先,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不应仅局限于城市自身,视野应涵盖城市品牌与城市群、省域、都市圈及所辖县市乡镇的品牌网络化合作;其次,应制定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鼓励相关行动者在推进“双招双引”、促进文旅融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宜居宜业及深化城乡融合等重点领域中彰显和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品牌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作用。
当前,城市品牌建设仍然存在有口号无传播、有规划无管理的现象,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城市品牌目标的匹配仍不够清晰,品牌建设盲目发力、传播追求短期效应。城市品牌影响力结构失衡的背后,是城市品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缺陷。
《报告》认为,推进城市品牌建设需要有全市、全域和全局的战略思维,我国城市应制定城市品牌建设专项规划,用品牌语言重构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以此作为品牌建设的抓手;在规划、建设、宣传和管理构成的品牌工作链条中,将城市品牌工作的重点落在建设环节;织密城市品牌的治理体系网络,广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鼓励城市品牌治理网络体系成员的有序参与和表达,定期检视城市品牌建设的绩效与得失并及时调整改进,助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报告》建议,我国城市应加强城市标签和城市品牌定位的关联;做好价值延伸,注重发掘城市标签、城市IP背后的价值资源;做好典型场景塑造,围绕城市标签,打造城市的典型场景。此外,营商环境品牌与城市的文化品牌、旅游品牌和宜居品牌密切相关,应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底蕴、文化氛围的优势和特色、旅游和休闲的优势和特色、人居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环境特色,构建招商引资的立体优势体系,塑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品牌。
责任编辑:张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