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出台 明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万亿元
摘要:关于内蒙古“十四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还明确了七个方面重点任务。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呼和浩特26日电 冯博 记者梁喜俊报道 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后,《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10月22日正式印发实施。
据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云峰介绍说,《规划》明确了质量效益、科技创新、双碳双控、数字化发展四类16项主要预期指标。核心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五年下降1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CO2排放降低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等。
关于内蒙古“十四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还明确了七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在优化升级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方面,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为确保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满足自治区经济发展需求提供坚实有力支撑。煤炭主要是增强供给、储备和调节能力;电力主要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油气主要是增储上产;稀土等战略资源主要是保护性开发。在做优做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方面,提供优质绿色农畜产品,推动农牧业向优质高效转型。乳业重点是打造世界级企业和国际品牌,肉类加工主要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附加值,羊绒加工主要是提高产能利用率和品牌影响力,马铃薯、玉米加工和甜菜制糖重点是通过布局项目提高就地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现代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制造、风电装备制造、光伏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石墨(烯)、中蒙医药等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支撑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在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四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争到2023年,列入淘汰范围的落后产能基本退出。加大绿色化改造力度,重点对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高耗水行业实施工业节水改造,对高排放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五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化改造工程,加大5G技术、大数据在智慧矿山、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智慧工厂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
六是促进企业融通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带动和促进企业集群发展。重构产业组织模式,增强服务企业能力,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七是深化开放合作。在对外开放方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区内企业国际竞争力。在对内协作方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相关省市、地区的产业协作、产业融合、产业转移,形成互补互动发展格局。在区内协调发展方面,因地制宜在东、中、西部布局项目、培育产业、调整结构、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