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坚强支撑 ——解读《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程晖
共和国版图上,东北举足轻重——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着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喜讯传来。占全国粮食产量逾五分之一的东北三省,今年秋收接近尾声,3.5亿多亩粮食作物正颗粒归仓。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东北粮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局地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再次交上一份有底气的答卷。
而不久前,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要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2025年,东北振兴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维护“五大安全”的能力得到新提高,国家粮食“压舱石”地位更加巩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一批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民营经济体量和比重持续提升,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融入国内大循环更加深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加有力;创新驱动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初步建立,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就业、社保等民生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这个《实施方案》围绕着中央提出的东北地区要在五大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围绕五大安全实现重大突破,针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通过靶向施策,来引领整个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研究员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中统筹擘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地区考察,召开座谈会,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中统筹擘画,为新时代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在吉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在黑龙江,他指出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在辽宁,他要求一以贯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积累了一些有利因素,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也在加快形成。目前,东北三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1万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9万户,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以国产航母为代表的大国重器先后问世,“吉林一号”卫星高速组网,“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下线,大庆页岩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正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再如,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亮点。近些年,朝阳市对接京津冀、沟通江浙沪,多项增速走在全省前列,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再造,从经济落后地区“逆袭”并走向振兴前线;东北制药作为国企改革试点取得成功,成为辽沈大地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营商环境初步改善,吸引一批大企业投资建厂。
但也要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十三五”期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开始恢复态势明显,与全国平均增速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推动“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东北三省一区研究起草了《实施方案》。在起草工作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多次赴东北地区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设立“我为‘十四五’东北全面振兴发展建言献策”专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凝聚合力共谋东北全面振兴发展。
2021年8月2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实施方案》。
聚焦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贾若祥曾参加东北振兴相关课题研究和评估工作。在调研中,他发现,东北振兴难点、痛点问题,从经济发展的领域看,主要难点是市场机制不活,国有大企业亟待提质增效,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因此要两手抓,一手抓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手抓民营企业的培育,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规模。另外,从民生领域来看,最大的短板是东北地区面临的老龄化、人才流失等问题。
细读《实施方案》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前面两条就是解决掣肘东北全面振兴的最重要的两个难点、痛点问题。
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中央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
二是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
三是建设开放合作发展新高地,加大对内开放合作力度,提升东北亚国际合作水平,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
四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创新支撑能力。
五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打造引领经济发展区域动力源,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六是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同时,提出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狠抓工作落实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贾若祥谈到,在这个实施方案中,一是瞄准了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在东北地区现代化建设当中,是“大国重器”和“强国利器”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当中,我国的“大国重器”和“强国利器”,不少是由东北的一些国有企业来承担的,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中央企业地方企业融合发展,不断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在为“大国重器”和“强国利器”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不断提质增效,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振雄风。
第二个方面是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比较滞后,这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东北地区的经济规模在全国占比下降到5%左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百分之十几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贾若祥谈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比较缓慢,所以把民营经济做大强做优,是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一招。科学把握好中央强调的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那么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根基就被夯实了。
走向对外开放很重要的前沿和高地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由原来对外开放相对薄弱的‘末梢’,正逐步走向对外开放很重要的前沿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贾若祥谈到。
《实施方案》第三个重点任务是开放合作。贾若祥谈到:“在中国的开放当中,东北的对外依存度一直比较低,比如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和粮食等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对外开放相对偏弱。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东北地区在推进对外开放方面有新的优势。比如‘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载体就是东北地区,同时东北地区已经在沿边地区形成了若干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有了开放平台的支撑,随着对外开放通道的不断畅通以及开放环境的不断完善,东北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就应该放到全国乃至东北亚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大格局当中来谋划。”
“以深化开放作为发展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面向东北亚,深耕日韩,兼顾全面。”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提出了详细的建议,比如向南开放:将大连做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高地,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深化同日本、韩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打造“东北版上海”;向北开放:将哈尔滨打造成向俄开放新高地,推进与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的新通道,推进与俄罗斯合作的新领域等。
“第四个重要任务是东北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是东北全面振兴最关键的一招。”贾若祥分析说:“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尤其是要双碳战略纳入到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当中去,促进传统产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第六个重要任务是要加快完善补齐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民生领域的一些短板和弱项。像在东北地区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另外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贾若祥谈到。
他强调说:“现在国家在推进共同富裕建设,要不断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医疗健康等民生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振兴成果更好地惠及东北地区的全体人民,才能够使东北地区能够跟上国家共同富裕的步伐而不掉队,提高人民在东北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地制宜探索共同富裕的东北样板,为国家推进共同富裕贡献东北力量。
责任编辑: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