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论坛|改革创新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认为乡村生态宜居是我国经济、居民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海涛、陈鹏、陈建伟、记者高杨报道 “应该推进城乡人力双向开放”“循序渐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化配置,着力解决人地钱的问题”……10月15日至16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山东省委党校、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1”在德州市举行。16日下午的平行论坛二以“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赋能”为主题,深入研讨改革创新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关问题,提出来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论坛由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袁红英主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以“提高乡村振兴的普惠性”为题,他认为,乡村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市场需求放缓、村庄产业空心化问题加剧。近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差距是扩大的,相对值来看,城乡居民收入比开始收缩。中国不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能同步推进,应考虑普惠性,梯次推进,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应该推进城乡人力双向开放,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创新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发挥链主、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加大财政再分配力度,增加对养老、医疗、低保等的补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认为乡村生态宜居是我国经济、居民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应该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联动,循序渐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从试点推广走向普及,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政府主导逐渐调整为社区和市场主导,建设生态宜居信息平台,使农村环境逐步改善。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副司长金三林认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对生态、文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乡村的稀缺性会日益显现。他分析了新阶段我国乡村具有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等多重价值和功能,强调要科学认识乡村独特的价值,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突出乡村特色;要从整体上把握乡村的价值,不能重物质轻人文;加快城乡双向开放,增强城乡间的连接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仇焕广对农业发展阶段作出趋势性判断,提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经营,重视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注重有机肥代替化肥,减少农药使用;灵活发挥合作社、企业、银行等组织机构的作用,调动村民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吸引企业到农村投资发展,使农民参与其中。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徐祥临提出,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打造区域品牌;整治土地和村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融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涂圣伟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要素的优化配置,着力解决人地钱的问题,通过实施安居城市计划、加强农民的权益保障,让农业转移人口安心落户,让“新农人”归心农村;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混合所有制实现形式,让集体资本与国有资本、民营资本通过共建联合等方式形成新的利益联结机制。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