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论坛|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认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看待城乡关系,才能准确理解乡村振兴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海涛、陈鹏、陈建伟、记者高杨报道 “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激发农业农村新动能”“着力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问题”“完善农村公共服务”……10月15日至16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山东省委党校、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1”在德州市举行。16日下午的平行论坛一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聚焦新发展格局下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讨,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方法与路径,论坛由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主持。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之中,潜力和后劲集中在“三农”领域,最广阔的空间和最大的群体在乡村。数字化时代带来重大机遇,将通过数字化来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命题。他指出,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激发农业农村新动能,推动农村体制机制新变革,激活农村资源。当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应用、重形象轻内涵、重短期轻长远的问题。应抓好生产经营、乡村治理、政府管理的数字化,搭建数据、网络、移动端、云平台等基本框架,遵循合理性、系统性、经济性、共享性的原则,守住用户安全和改革底线,统筹各方力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认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看待城乡关系,才能准确理解乡村振兴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工农、城乡关系,领导体制和治理体制而提出的问题。乡村振兴赋予农村和城市平等的主体地位,应高度重视农村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关系,防止将城乡融合和城乡统筹混淆,形成新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苑鹏认为,生产合作制度的诞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回归生产合作制度本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广泛合作的财产制度、成员制度、治理机制、组织体系,推动劳动者+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的生产经营合作,强化财政、信贷、人才、市场等政策支持,着力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胡向东指出,乡村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需要不同驱动。他解读了乡村建设行动的背景与内涵,深入分析了现实问题,建议以发展为核心、注重与乡村转型规律的结合,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与不同主体需求相结合,以村域为单元、注重不同村庄类型的结合,探索建立乡建引导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后续管护机制、监督评估机制。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提出了农村共同富裕的思路与路径,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建立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能力拓展、就业拓展、帮扶拓展以及制度衔接、产业衔接、主体衔接,以新型城镇化的供给带动、需求带动、空间带动为牵引,促进共同富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承芳着眼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围绕“幼有优育”,提出全面推行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充实、稳定和提升学前教育保教人员队伍,加大公共政策的支持力度,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