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花在宜昌峡江绽放 ——湖北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合纪实
摘要:这是宜昌开展非遗保护、传承、融合的一个生动场景,也是宜昌持续挖掘、保护、传承非遗,让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走出来、活起来、火起来,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时代风采的创新实践。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金秋时节,峡江宜昌。
10月12日,长江南岸点军区三峡非遗in巷。由湖北省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点军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最忆是宜昌”三峡非遗旅游周活动在这里进行,这是第十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我到宜昌逛非遗”非遗旅游集市、“非遗非凡 宜游宜昌”沉浸式演出秀、“长在宜昌”非遗故事会、非遗音乐会等活动“你番唱罢我登场”,令远道而来的嘉宾和游客在领略峡江非遗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宜昌这片沃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是宜昌开展非遗保护、传承、融合的一个生动场景,也是宜昌持续挖掘、保护、传承非遗,让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走出来、活起来、火起来,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时代风采的创新实践。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非遗的丰富内涵,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宜昌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健全机制 让非遗保护传承基础坚实
欢快的兴山薅草锣鼓、悠扬的五峰星岩坪山歌、精美的秭归三闾刺绣……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宜昌,将峡江山水人文的睿智和厚重积淀下来,经过沧桑岁月的冲刷打磨,成为历史赋予我们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这些匠心独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伴着宜昌文旅高质量发展熠熠生辉、四海名扬。
“宜昌现有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1项、国家级20项、省级52项、市级154项、县(市、区)级4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110人、市级543人、县(市、区)级205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省级2个、市级28个。”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罗春烺向记者介绍宜昌非遗文化成果时,如数家珍。
把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发掘出来、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这些文化瑰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宜昌实践的脚步一直在路上。
建章立制,依法保护。陆续出台《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及管理办法》《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管理办法》等法规,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政策法规体系;编制《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长阳五峰片区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峡江文化(屈原故里)生态保护区建设,统筹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形成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大格局。积极落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秀非遗传承示范基地补助经费,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按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给予补助;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双扶工程”,极大促进了土家族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
“完善的政策法规、有力的组织领导、坚实的经费保障,为宜昌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振兴,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点军区文化和旅游局长王蔚介绍说。
搭建平台 让非遗保护传承薪火相继
“高山顶上一蔸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茶摘哒斤四两,二茶摘哒八两八,把给幺妹作打发”。9月20日,悠扬的茶歌在采花乡星岩坪山歌传承基地响彻云霄,这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省级非遗名录星岩坪山歌传承培训开班现场。师傅们诲人不倦、学员们全神贯注,5天的传习教学,为星岩坪山歌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太阳出来喜洋洋,照到幺姑娘烧茶汤。茶汤捧给公和婆,孝心感动天和地。”这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演唱的兴山民歌《歇声号子》。今年85岁的陈婆婆曾多次参加全国民歌类节目展演,并曾多次作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电视台传播兴山民歌。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女儿万梅知、万会知和外孙余长坤都成为了兴山民歌的省级、市级传承人。
南曲又称“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流传于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其优雅委婉的曲调,清新脱俗的唱词,犹如一支幽兰盛开在大山深处,被曲坛誉为“郁香的山花”。“学习南曲后,让我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五峰南曲少年传承人周恩布感慨道。2020年,周恩布受邀走进央视《中国少年说》,向世人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五峰南曲的独特魅力。
非遗进校园,成为宜昌非遗传承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宜昌各地,非遗传承在校园广泛开展,如火如荼。夷陵区鸦雀岭镇梅林小学自2013年开展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至今,先后培养小乐手千余名;长阳县探索实施非遗“654”校园传承模式,让非遗校园传承更加有序、有效;五峰县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让非遗传承人走上讲台,面对面口传身教;兴山县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传授非遗,在校园兴起讲昭君故事、唱兴山民歌、打薅草锣鼓、跳地花鼓的热潮。
建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非遗展馆等,也成为宜昌保护非遗、普及非遗知识、展现非遗魅力的又一主阵地和舞台。目前,宜昌已拥有各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96个、非遗传习所97个、非遗展馆10个、民俗博物馆18个。依托这些基地、展馆,宜昌每年开展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活动200多场,组织各类培训百余次,培训传承人及从业者2000多人。
深度融合 让非遗保护传承红红火火
在枝江市仙女镇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布鞋工艺坊,人们参观布鞋博物馆、感受传承人制作布鞋的各项工艺,甚至可以尝试穿针引线,体验糊壳子、剪底样、填底布……,重温祖母辈的手艺。“枝江千层底手工布鞋,最关键的工艺就是绱鞋,最独到的技艺就是铺元宝席子。”湖北枝江步步升布艺公司董事长李厚春对记者说。枝江布鞋扶贫就业工坊就设在这里。当地采用“公司+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训解决了800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6万元。
和枝江布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样,宜都宜红茶、长盛川青砖茶、五峰竹编等近百家传统工艺作坊,已成为了宜昌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宜昌致力于振兴传统工艺取得的显著成效。
宜昌不断打造非遗品牌,采取旅游+非遗、节庆+非遗、乡村振兴+非遗等形式,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精准对接,让非遗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走出了一条具有宜昌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打造非遗节会品牌。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当阳市关陵庙会、远安县嫘祖文化节、兴山县昭君文化旅游节、五峰自治县土家女儿会等等,不仅让宜昌非遗焕发新活力,而且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非遗节会品牌。
以非遗为主线的特色旅游,带动了宜昌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品牌提升。依托鹿苑黄茶传承基地打造的远安鹿苑村旅游区、依托夷陵版画传承基地打造的夷陵区官庄村乡村旅游区、依托青林寺谜语传承基地打造的青林古镇文化旅游区,被誉为宜昌非遗游的新宠。湖北省唯一入选为国家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昭君村古汉文化旅游区昭君传说之旅等“十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等,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宜昌大地,文风浸润。峡江非遗,活力四射。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让老文化“活”起来,新市场“火”起来,宜昌非遗正释放着她蓬勃向上的生命张力。(李建民 廖亮 龚俊 蔡保革 )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