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营“六件大事”助推高质量发展
摘要:第一件事,开展“大诊断”。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这就意味着发展不能“偏科”,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陈建伟、记者高杨报道 开展“大诊断”、按下“快进键”、做实“链长制”……山东省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在10月9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东营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重点办了6件事。
第一件事,开展“大诊断”。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这就意味着发展不能“偏科”,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齐头并进、相得益彰。针对结构性短板指标,东营市坚持问题导向,今年年初启动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工作,共开展了加快“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新”经济发展、投资结构优化等13项重点课题研究,深入摸清全市发展的家底和问题,把握全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按照突出今年、兼顾长远原则提出针对性举措,制定11个攻坚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攻坚过程中,加强督查指导和分析评估,今年上半年“十强”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4%,居全省第1位;“四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3.1%,居全省第6位,成效初显。
第二件事,按下“快进键”。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发展,稳定经济增长始终不能放松。今年以来,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为及时准确把握全市经济运行特点和趋势,东营市委、市政府每月对经济运行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准确把脉、吃透形势,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9%、居全省第7位。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1%,居全省第5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5%,居全省第6位;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57.5%,连续保持全省第1位。
第三件事,做实“链长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支撑。经过多年发展,东营构建起了以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但总的看,东营的主导产业层次不够高,链条比较短。对此,东营按照省里部署,梳理了产业链条完善、发展潜力较大的六大产业15条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逐个产业调研会诊,研究发展路径、支持政策,分产业建立“七个一”工作体系,以“链长”协调服务和“链主”企业主导,统筹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比如,对石化产业,东营聚焦芳烃、烯烃两大产业链中的乙烯、丙烯、丁烯、PX、纯苯5条细分产业链,实施了PX上下游配套、利华益有机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一批高端项目,今年1-8月份化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超过炼油行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
第四件事,政企“面对面”。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行业、企业分化趋势明显,一些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受阻等压力。为更精准有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今年东营建立了“政企面对面、亲清解难题”恳谈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恳谈会,每次邀请10位左右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共同分析企业运行情况、行业发展趋势,认真听取企业反映的困难,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一个月内拿出办法。目前,已帮助20家企业解决了项目手续办理、招工用工难、用电用气保障等36个难题。另外,东营持续用好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平台,企业的一些新问题随时提报、限时办理,努力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
第五件事,助力“大块头”。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企业发力,也需要政府助力。东营大块头的企业较多,前30强的工业企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有23家,这些企业发展基础很好,新上项目、加快发展的意愿也都很强烈。东营积极引导企业走高质量发展路子,让资源要素精准配置高端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发改、工信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与骨干企业开展一对一面谈,梳理明白2-3年内计划实施的重点项目。6月份以来,已面谈企业36家,谋划生成高质量项目122个。对这些重点项目,市级优先统筹要素指标予以保障,重大项目成立工作协调小组,超前搞好项目建设服务,和企业一起加快推动项目落地。
第六件事,拧紧“安全阀”。安全稳定的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工业大市,东营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从年初开始接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集中行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提升行动、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安全生产百日会战,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全力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对危化品、道路交通等22个重点行业领域,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安排一个进行专题研究,并在会前由市政府班子成员带队开展“四不两直”督导检查。通过沉到基层去,既能发现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又能发现属地、部门工作上的短板,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制定措施,持续跟踪督导,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抓整改、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率先建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正在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