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未来青年论坛在京举行 以青年创新思想赋能可持续科技
摘要:日前,以“可持续科技”为主题的“2021未来青年论坛”在京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旨在力促科研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以此激发青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年创新能力、助力青年创新实践,推动科技、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潘晓娟报道 9月23日,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携手未来论坛共同举办的“2021未来青年论坛”在京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可持续科技”为主题,通过科学家主旨演讲、“共话未来产业”圆桌论坛、青年创新对话、青年创新达人秀等环节,为青年科学家与政府、投资界及企业界领军人物搭建起跨界交流平台,力促科研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以此激发青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年创新能力、助力青年创新实践,推动科技、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论坛青年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皓毅作为未来论坛代表对参会嘉宾表达了欢迎与感谢。他谈到,青年是科技的未来,青年科学家在研究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助力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普及,以良好的科学文化土壤孕育可持续的科技和良性社会发展。希望这次论坛能够汇聚青年科学家的力量,推动跨学科的交流启迪创新,鼓励面向未来积极探索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实现0到1科学和技术突破。
营造国际一流科创生态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深化合作
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暴剑在致辞中表示,朝阳区作为国际化资源丰富、市场化要素齐备、商务配套成熟、科技创新土壤深厚的地区,去年在全市率先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数字经济正朝着国际化、集聚化、场景化、高端化、便利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发展动力强劲、政策优势明显、创新生态良好的突出特点。希望通过2021未来青年论坛,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人能够深入交流、充分研讨,迸发出更多思想火花。
近年来,朝阳区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国际化特色优势,聚焦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变革,并于2020年底,朝阳区中关村朝阳园顺利入围国务院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朝阳园管委会副主任余潇潇对中关村朝阳园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相关工作进行了发布,就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目标、任务等进行深入解读。
人才是未来科技发展第一资源,高校院所是人才集聚区、创新策源地。活动中,朝阳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苏向东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史幼骢分别签署了“综合育人基地”“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就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开展深入合作。
为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贯彻落实,近日,中国科协启动了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认定工作,北京市朝阳区被评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区。为此,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暴剑与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副部长吴善超共同为朝阳区全国科普示范区揭牌,科普示范区的建设将推动朝阳区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国科普示范区和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及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未来必将加速原始科研技术在朝阳开花结果,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立足原创基础科研 驱动可持续科技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科学的价值因此尤为凸显,尤其是原创基础科研的突破,已成为驱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本次论坛特邀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 -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西湖大学副教授Thomas Cherico Wanger亲临现场,为与会者带来了海内外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及成果转化经验。
王贻芳院士以《基础科学研究与企业发展》为题,分析了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企业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如何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提供建设性建议。
基于对国内外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方式和力度的对比分析,王贻芳院士表示,应鼓励设立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私人基金会,同时引入更加国际化的操作方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基础研究给予支持。
西湖大学副教授Thomas Cherico Wanger带来题为《21世纪农业-挑战与潜在解决方案》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Thomas Cherico Wanger探讨了“农业多样化和技术革新是21世纪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关键么?”这一议题,并分享基因组编辑+农业生态学的跨学科工作,以及在数据驱动的农业系统中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作用。
跨界交流蓄势向新 聚焦未来产业新引擎
未来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在“共话未来产业”圆桌论坛环节,来自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行业人士,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分享前沿成果,并就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基础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展开讨论。
水木投资合伙人方方介绍说,作为未来论坛创始理事,六年来见证了来自民间、以奖励基础科研为宗旨的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的不断发展和成长。在谈到投资圈争相投资科学家,支持硬科技现象时,方方表示:“真正的科学家一定要有非功利性的心态,一定是以好奇心、荣誉感、信仰为支撑的,要回归到甘坐冷板凳的基础科学研究。”他也呼吁更多的企业、个人、家族基金会考虑拿出一部分资金或盈利,作为非营利性的长期投资用途,去支持基础研究和智库,希望全社会都加强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江涛在对话中谈到:“作为未来论坛的理事单位,科大讯飞一直坚信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核心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我们最底层的代码。最主要的基础理论的突破一定是靠兴趣驱动的;但是同时还要要有人围绕着社会的需求,围绕着社会的重大命题怎么样去解决组织这些资源。从市场一直到源头技术的产品化,这两类人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创新工场前沿科技基金总经理任博冰认为,当前到了科学家创业的最好时机,为此创新工场专门成立了前沿科技基金,用于扶持科学家创业。希望以此基金作为切入点,与未来论坛一起扶持更多科学家创业,帮助科学家在前沿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化探索上面做出一些创新,同时也希望国内的科学家能够在评价体系、跨领域交流方面有更好更自由的环境。
中国科学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王杰在对话中表示,历史上很多重大的发明当时都被人看做无用之学,但做科学探索不能只顾眼前,一些当前看起来无用的科学技术,可能再过几年,几十年就有了用武之地。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路上,既需要科技工作者在核心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同时也需要具有长远眼光、不急功近利的企业家助力孵化,陪伴成长。
顺丰科技助理CMO唐恺在对话中介绍,作为一家信仰技术的公司,顺丰科技在物流供应链领域积累的专利数位居行业前列,完全具备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交付的能力。未来,顺丰将以科技力量持续赋能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医渡科技联合创始人,开心生活科技CEO徐济铭在对话中表示,从科学技术到产品应用,再到商业化的升级,创业团队往往是十年磨一剑,要有主动长期的心态。与此同时,医渡科技非常关注基础研究的发展,在2018年就与清华大学成立了智慧医疗的联合研究中心,与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医疗数据研究院携手培养医疗和大数据的跨界人才,从技术突破道人才培养,每一环都参与其中。
青年精英创新对话 前瞻 “碳中和”之路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而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碳中和是必经之路。为了有效组织各项社会资源达成碳中和的目标,需要系统性的研究和资本的助力,而负有社会责任且自身实力强大的研究机构及投资机构,无疑是碳中和产业链中极具前瞻性的一环。
在青年创新对话环节,来自碳中和领域的杰出青年代表,围绕“我们离碳中和新世界,究竟还有多远?”这一议题,就碳中和基础科研成果、资本助力碳中和成果转化以及碳中和创新科技在产业中的应用等维度,展开深度探讨和交流,为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打造碳中和创新生态圈,助力我国如期且高质量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青年领袖们的智慧力量。
博锐尚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窦强针对在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从“光、储、直、柔”四个方面做了细致深入的解释,“光”是指在建筑本身能做一些光伏发电,建筑不仅仅是用能,自己也产一点能。“储”其实是把这些电储下来,“直”是直流的转换,光伏也是直流电,很多用电都是直流电,过程当中就要先从光伏的直流转成交流,交流用电侧再转成直流,多次变化过程当中肯定有损失的,因此实现建筑的全直流,可以减少过程中的损失。“柔”指的是建筑本身用电的负荷,让它能够变得可调节,变得柔和一点。
他同时指出,在企业创业过程当中,要把碳中和的账算好。如果我们不清楚到底碳用了多少,去向什么地方,就会出现从微观上无从下手的情况。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能源分析师郭豪表达了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与责任,希望能够通过从事这份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国家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提供智慧和方案,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认为目前最紧迫也是最着急的一个问题是公众理念的转变。每个人都去以一个低碳的方式去生活,就可以形成一个全社会的碳减排,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速度的减缓。
华兴资本财务顾问事业部首席运营官蒋一斐在对话中谈到,每家投行都需要去承担社会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他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民营企业、金融企业和国家监管机构一起去配合,既要用看得见的手,也要用看不见的手,相信市场的选择和力量,两手一起抓。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望良介绍了我国可再生资源领域现状,以及他和团队在碳中和领域的科研工作进展。他分析指出,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并不处于世界前列的地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为16%,要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超过50%、60%,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仍有较大空间。
中化环境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助理、中化环境碳中和研究中心总经理助理刘超介绍了企业在碳中和领域的布局。他表示,未来三到五年,将在全国全责具备较好条件和潜力发展的区域,打落地造10个左右的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从规划、设计、建设、投资、运营等方面打造含以农业、工业全模式的综合性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EDF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中国项目创始人、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分享了他在环保治理与碳中和领域的经验与观点。他谈到,在过去22年,协会协助了全球最大碳市场的启动,并加入到“一带一路”发展国际研究院,希望把 “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人类面临最大挑战。另外,最新的报告显示,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还有一半科学技术停留在试验阶段,留给人类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已经非常狭窄,需引起重视。
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手段促进并实现碳中和,对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履行大国环保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在青年创新达人秀环节中,来自人工智能、智能数字化、新能源、量子计算等热门行业的青年科学家与青年科技创业者,将聚焦新技术对碳中和的推动作用,全面展示最新 “黑科技”及其场景应用。
活动当天,国内外众多学术专家、行业领袖、投资精英也参与到活动当中,聆听科学前沿、启迪创新思维、感受青年的科学热情,在“创新、创业、创投、创造”的生态氛围中,推动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的跨界交流与碰撞,促进北京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为城市产业地图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