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摘要:推动就业扩容提质,根本上还要靠经济发展,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同。
赖德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为此,《规划》进一步明确,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既然是规划,就一定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强化财政、货币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和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丰富就业优先政策工具箱,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提高政策效能,激发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推动就业扩容提质,根本上还要靠经济发展,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同。我国曾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了“世界工厂”,这既发挥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禀赋优势,又缓解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容量扩大的同步。最近几年,随着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这引发了一些人对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担忧。然而,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所具有的优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相反却推动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未来要继续支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发展,对此,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和农业,都仍有很大空间,《规划》对这些产业如何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给出了明确的指引。比如,关于制造业就业,既要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又要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更多制造业领域技能型就业岗位。同时,经济发展终归要取决于市场主体的活力,我国有1.4亿户市场主体,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创造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因此,要完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持续激发其就业岗位创造能力。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新技术会替代部分体力和智力劳动,毫无疑问会破坏原有就业岗位,但它也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将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机会。最近几年以平台就业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既深受年轻人喜欢,也很好地满足了生产和生活需要,成为就业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还为稳就业保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新就业形态进一步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平台企业用工不够规范,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等等。因此,《规划》提出,要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引导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促进新就业形态更加规范发展。
我国国土空间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区就业比较景气,求人倍率较高,有的地区就业压力比较大,求人倍率较低。“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区域就业必须协调发展。为此,要巩固提升东部地区的就业创造力,使之成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示范引领地;要夯实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基础,使之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打造新的产业聚集地和就业中心,为人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脱贫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要更好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分工体系中发展富民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特别是要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农产品加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创业具有就业倍增效应,我国一直提倡和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显著。《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保护和创业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和融资运营成本,持续激发企业家精神,使市场主体有信心和恒心,愿意投资,敢于投资,促进创业主体更好发展。为激发各类劳动者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从事创新创业,《规划》制定了专门的支持计划。同时,《规划》支持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并以县级为单位,整合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将使广大乡村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作者系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