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享服贸机遇 兴绿色变革

2021-09-16 09:4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服贸机遇 绿色变革

摘要:“低碳生活无废城市建设”主题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提到了需求侧的社会变革。他指出,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一场产业变革,更是一场系统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从供给侧影响服务贸易,同时也将从需求侧激发人们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全新消费需求。

——从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看“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机遇与中国行动

开栏的话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为积极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目标、举措和成效,用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中国经济导报从本期起开设“双碳在行动”专栏,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介绍相关政策,解读任务目标,分析重点要点,交流举措办法,宣传典型成效,推广创新技术,讲好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开放合作、转型发展、企业担当、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低碳生活等多个领域的中国故事。

专栏将刊发中央及各部委领导同志、各部委相关业务司局负责人、地方党政领导、两院院士和业内权威专家、央企和跨国企业负责人、绿色金融和碳交易领域牵头人撰写的文章,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也将深入一线,扎实采访,共同传递各界响亮声音,营造更好舆论氛围,为“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凝聚智慧、信心和力量。

中国经济导报见习记者 | 甄敬怡

在不久前闭幕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7天的会期里、15场论坛聚焦“双碳”、“绿色”话题,各方、各界人士汇聚北京,以全球视野、学术视角、业界实践,探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环球同此凉热,气候变化挑战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方可以独善其身。透过服贸会这重要一窗口,中国正向世界分享着绿色变革中的中国机遇与中国智慧,世界也见证着“双碳”目标下中国的行动与进步。

 服贸会上,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热门话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崔立勇/摄

服贸会上,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热门话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崔立勇/摄

能源聚变:建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首要领域。”在“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随着各国更加务实、有力地推进减排降碳,构建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传统能源体系受到巨大冲击。“这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建立现代能源体系,能源电力系统当仁不让成为转型变革“主力军”。辛保安指出,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发电是主要方式;替代终端化石能源消费,电力是主要选择。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不仅为中国电力系统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会议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出谋划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主题演讲中表示,纵向的发、输、配、用及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多能互补,再加上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是可以解决新型电力系统问题的。上海交通大学中英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认为,能源的转型要有具体技术的支撑。随着储能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新能源加储能、智慧能源系统将成为用能新模式,未来的储能应当做储电。

在“碳中和经济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同时提到,要使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突破口在于实现电力绿色化。而就在服贸会进行的同期,绿电交易试点正悄然拉开大幕。9月7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积极推动下,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国家电网公司联合组织召开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会,近80亿度“绿电”开启交易试点。

能源领域“聚变”之时,也有业内人士强调,新体系要稳步推进、先立后破,要立足中国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现实。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姜帆认为,虽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一段时间内,燃煤火电依然要发挥“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煤电在保障电力安全、为可再生能源提供调峰灵活度方面,仍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杜祥琬表示,在以新能源为主体时要做到“多能互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化石能源电力与非化石能源电力会多元发展、协调互补、协同配合。

市场聚势:强绿色金融支持

“从发展前景看,2060年实现碳中和共需要约136万亿人民币投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少刚在“碳中和经济发展论坛”上提出,“除政府出资外,需要引入大量社会资本,更多地依靠市场来发挥作用。”

大量资金需求的另一面,是巨大的投资机遇。伴随着大规模的绿色可持续融资需求、投资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政策支持,资金正向绿色金融领域涌入。

当需求与市场对接,碳交易也在服贸会现场生动上演——全球首笔绿色出行碳普惠减排交易在服贸会“碳中和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签约。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市场化交易,将个人绿色出行方式转化为物质和精神激励,从而搭建起社会效益和公众意愿之间的桥梁。这笔涉及1.5万吨碳减排的交易只是全国初探碳市场实践的一个缩影。“全国碳交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3000亿元人民币,无疑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张少刚说。

随着绿色市场和产业发展逐渐“聚势”,如何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又该如何提高绿色投资价值、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不仅是行业转型面临的现实要求,也是服贸会上各层级会议的重点研讨问题。

世界银行IFC首席投资官李耀在“绿色金融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会议上表示,绿色金融机构需要具备识别和评估绿色项目的能力,尽管所有项目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边界仍然需要厘清。

国家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黎维彬对金融部门提出了“打组合拳”的建议。“金融部门在实现‘双碳’目标中不能只做单一产品,要把投资、贷款、债券、租赁、保险、证券、基金一系列手段加以综合运用,并且相互之间配合起来‘打组合拳’才能从金融角度促进温室气体减少排放,推动绿色项目的开展和技术推进。”

“多层次碳市场体系”的期望也被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重点提及。在“国际国内碳市场与碳汇经济”专题会议上,他介绍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未来,要推动形成多层次碳市场,不仅是有现货,还要有各类衍生品,并且同金融期货市场合作推出碳期货。”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服贸会结束后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强调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市场化、多元化也成为《意见》的重点和亮点。

全员聚力:成系统稳步推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系统性”不仅是中央财经委员会上的要求,也是服贸会论坛上被高频提及的关键词。

一方面,“系统”意味着协同推进、系统谋划、全员发力。

“‘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更蕴含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合作前景。”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立足双循环战略,对国内国际合作提出了系统性要求,“需要坚持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从规划、立法、政策以及产业、行业、科技和金融、财政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务实的国际国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与中国市场绿色低碳理念及技术、资源的有效融合和对接转换。”

企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者,也是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创新者和提供者。面对来自企业届的代表,张少刚说,低碳发展不能够快速盈利。在转型进程中,各行各业将会面临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建议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以技术的先进性赢得产业的主导权。

面对挑战,企业代表亦做出了积极回应。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谢安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微型企业产生了中国一半以上的碳排放。因此,不能仅依靠大型企业的行动,需要全社会企业共同行动。"谢安同时表示,尽管碳定价机制给企业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压力,但同时,对能通过技术革新达到减排效果的企业也产生了激励作用,脱碳不是负担,而是企业管理转型,投资转型的契机,只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立于长久的不败之地。谢安认为,新能源、电气化、绿色建筑与建筑改造、智能化管理等多领域在碳中和目标下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低碳生活无废城市建设”主题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提到了需求侧的社会变革。他指出,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一场产业变革,更是一场系统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从供给侧影响服务贸易,同时也将从需求侧激发人们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全新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系统”还意味着减少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实现从达峰到中和的软着陆。张少刚坦言,“当前支撑‘碳中和’的技术60%仍在概念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基础研究支持。”而在我国各省市区域不平衡、各行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减碳也要与生态补偿、财政转移、再就业救助等手段系统推进,防止新旧产业“断档”、地区发展受挫。比如对于能源产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提出,减碳不是要关闭火电机组,而是要“用好”,把当前能源系统的封闭体系打开。世界银行中国局首席经济学家艾卡思也提示,经济全领域转型之时,也要“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需要应对产业转型对工人、就业、商业和社区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