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推动宁锡常接合片区改革迈好深水区 开创江苏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2021-09-16 10:02 中国发展网
江苏省 城乡融合

摘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资源广、增值空间大、涉及利益深,是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突破口和“试金石”。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袁雪飞报道 江苏省委、省政府去年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苏发﹝2020﹞6号),成功争取宁锡常接合片区(溧水区、高淳区、宜兴市、溧阳市、金坛区)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布局,推动城乡要素加快流动,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接轨,基础设施加快联通,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省份地位进一步巩固强化,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江苏城乡融合发展已从架构“四梁八柱”进入聚力改革攻坚新阶段,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牵头作用,统筹面上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紧盯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关键抓手,围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五大任务,聚焦重要领域建章立制、重大改革赋权赋能、重点矛盾逐个击破等方面“入题”“破局”,提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21〕14号),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试验区省级重大支持事项清单,指导五区(市)搭建工作机制、出台年度要点、加强创新实践,并在今年“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进行了全面展示,充分彰显了改革示范效应。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化解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痛点”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资源广、增值空间大、涉及利益深,是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突破口和“试金石”。一年来,试验区从搭建硬件系统、摸排入市地块、出台政策制度、规范入市程序等环节切入,着力破除“点状供地”“混合复合用地配置”“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等直击痛点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初见成效。

南京溧水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纳入省级试点,启动镇街5宗地块土地入市挂牌工作,同步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已完成项目方案、建设运营、收益分配等制度设计。高淳区通过完善抵押贷款风险共担机制,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证地块抵押贷款融资实践,成功出让南京市首宗集体建设用地。

常州金坛区、溧阳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编制成果通过省级验收,城镇标定地价、农用地基准地价形成初步成果。无锡宜兴市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交易体系,成功实现1宗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将高端资源“聚起来”,疏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一年来,试验区依托长三角优质科教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两头激励”的探索,正在形成人才、科技、数据等高端要素汇聚的“引力场”。  

溧水区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建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现代农业行业分中心,已引进6家科技服务机构和1家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发布13项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00万元。高淳区建成“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高淳分平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科技助力‘双循环’重点项目”。溧阳市社渚镇借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青虾产业技术体系,打造国内最大的青虾交易市场。金坛区围绕水产、水稻、茶叶三大产业,吸引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扬州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示范试验基地。宜兴市结合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激励、农村宅基地分配等多样化的涉农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模式,积极打造成果交易及技术服务平台。

使绿色资源“动起来”,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亮点”

一年来,试验区用好自然资本,强化先行实践,着力探索山地丘陵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方案,奏响绿色转型发展新乐章。高淳区以构建一套核算指标、一项核算标准、一套核算表格、一个考核办法、一批应用场景等“五个一”体系,打造全国首个县域GEP核算标准体系样本,探索GEP和GDP双考核新模式。溧阳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系统建设,建成生态容量可视化平台、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生态环境一张图、经营主体监控四大平台并投入运营,形成了社渚镇青虾养殖退出水环境容量交易成功案例。金坛区确定了1本规划、4套制度(调查监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土地利用、绩效考核)、3项机制(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和碳交易)、2种支撑形式(生态债券、企业异地开发模式)和2份合作意向的“1432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体系。溧水区编制了水权机制改革方案,明确水权交易对象、交易模式和交易流程。宜兴市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产品功能调查,建立生态产品清单数据库,探索开展出让、租赁、买卖等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交易。

把特色资源“用起来”,做强富民增收平台载体“支点”

一年来,试验区强化全产业链思维,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广泛吸引城市人才、资本、科技、金融等要素入乡,培育新载体,发展新业态,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拓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渠道。

溧水区推进全区24个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项目建设,形成了郭兴庄园、红色李巷、玫瑰园、梦华苑等农业、文旅、康养的城乡融合典型案例,白马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进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阶段。高淳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化、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项目化,多渠道增加村民财产收益。溧阳市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重点产业链等多业态的“1+4”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与高效设施、生态循环和数字农业等国内领军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合作意向。金坛区初步构建“一区(经开区)多园(乡镇特色配套产业园)”的城乡工业平台分工体系,建设“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常州首家“名优农产品产业带直播基地”,成功申报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宜兴市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稻米全产业链发展为轴心,通过股份合作、利益分配、输出标准,联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销售公司、农业服务组织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实现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2021年上半年,试验区五区(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超1.69万元,同比增长14%以上。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