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应对老龄化服务需求 医养结合机构增加服务细化

2021-08-26 10:0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老龄化服务 医养结合

摘要: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4家医养结合机构成为这一平台的第一批试点机构,各地医疗机构现在踊跃报名。目前已组织8个学科的专家开展了远程会诊和远程门诊,同时还开展了十多期针对各种医务人员的培训。“去年10月份,我们平台还专门开展了一期‘情暖重阳’系列活动,面向试点机构中的21家单位的39例重症患者,包括呼吸、神内、心血管等专科病例开展远程义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崔勇说。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荆文娜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老龄人口超2.6亿人,再创新高。我国已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健全“银发”群体的健康服务体系,成为一道重要的民生“考题”。

 北京幸福里养老中心一角。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北京幸福里养老中心一角。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为了积极应对这一现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面对我国“9073”(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医养结合被看作是“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审批建立,到地方及医疗服务机构的创新实践,都显示出了积极的成效。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医养结合机构较2017年增加59.4%

多年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医养结合”是满足我国老龄人口对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有力抓手,但对于提供服务的机构而言,养老机构办医难、医疗机构养老难的问题较为典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对申办医养结合机构的有关问题作出了全面详细的规定,体现了对“放管服”改革的深化,优化了流程和环境。

“具体来讲,在‘医办养’方面,一个有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要开展养老服务,可以不用再新设立一个法人,也无需另行法人登记,只需调整服务范围或经营内容即可。”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此前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养办医”方面,养老机构要开设一个医务室、护理站、卫生室,无需行政审批,直接备案管理即可。与此前相比,简化的审批流程成为“放管服”改革带来的一个重要改变。如果养老机构想要开办二级以下有关医疗机构,如今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已“两证合一”。如果同时新办医养结合机构,涉及到同层级相关部门,如卫生健康部门、民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则可在一个窗口办理。

“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规定,这类主体可在税费及土地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王海东表示,同时,有关部门还强化了医保支持。以前,新办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申请医保定点服务环节花费时间较长。现在,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正式运营3个月后即可申请医保定点,并且医保部门需在3个月内进行医保定点评估。“通过一系列‘放管服’改革,社会力量创办的医养结合机构得到蓬勃发展,占比超过70%。同时,我们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提升质量。”王海东表示,总的来讲,通过“放管服”改革,为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条件。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比2017年底增加了59.4%,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7.2万对,是2017年底的6.1倍。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数达到158.5万张,超过90%的养老机构都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医养结合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重点击破难点问题

从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来看,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居家和社区。王海东介绍,围绕这一特点,近年来,我国的医养结合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年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2019年开始,医养结合服务被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二是把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做到慢病有管理、疾病早发现、小病能处理、大病易转诊,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三是针对老年人迫切需要上门医疗服务的特点,有关部门也印发了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规范有关服务,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护理等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服务,特别是满足失能、重病、高龄的老年人的刚性需求。四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增设养老床位,提高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

在具体的实践上,面对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的居家服务问题,各地也纷纷献上了自己的智慧。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吴向东介绍,在山东省重点推广的曲阜居家医养模式中,建立了服务片区、信息库和专业队伍。城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打造15分钟的医疗服务圈;在镇街以管区为中心,实现了医疗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信息库的建立上,为居家医养服务的对象建立台账、精准服务。“我们还重点破解居家医养服务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吴向东强调,例如在人们最关心的医保报销问题上,当地推行家庭病床制度,对符合家庭病床条件的老人,不收取床位费,其他医疗费用按住院标准予以结算,并将居家医养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在运行保障方面,曲阜市每年列支专项经费50万元,作为居家医养专项基金。镇街全部设立夕阳红基金,医保报销后进行二次报销。”吴向东说。

而在河北邢台,为了满足留守老年人的医养服务需求,当地将乡村的养老机构、幸福院和乡村医疗机构建在一起、连接在一起,通过乡村医疗机构直接为乡村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养老机构设置卫生室和护理站,派驻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河北省邢台市副市长邓素雪介绍说,2019年邢台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后,目前已有734万人参保,报销比例约为65%,定点服务机构达135个。

医养结合搭上互联网之桥,为健康服务提质增效

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在基层,但同时也要看到,基层医养服务力量仍然较为薄弱。“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医养结合机构存在医务人员数量不足、有些机构无法提供专科护理服务、医护人员缺乏标准化能力体系、医养结合机构间缺乏连通的工作平台和互助机制等难点问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表示,为此,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的支持下,依托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了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远程教育、远程康复指导,以及提供会诊和转诊通路。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4家医养结合机构成为这一平台的第一批试点机构,各地医疗机构现在踊跃报名。目前已组织8个学科的专家开展了远程会诊和远程门诊,同时还开展了十多期针对各种医务人员的培训。“去年10月份,我们平台还专门开展了一期‘情暖重阳’系列活动,面向试点机构中的21家单位的39例重症患者,包括呼吸、神内、心血管等专科病例开展远程义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崔勇说。

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社会福利院,有一位60多岁老人,患脑中风7年,同时伴有多种合并症,长期服药效果不好。通过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当地邀请到了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专家为其会诊,同时让他使用了夜间智能监控垫,每天监测其生理指标。后来发现,除了已诊断出的疾病,老人还存在夜间呼吸过速等问题。专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用药后,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一事实证明,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确实有助于医养结合机构,特别是基层70%的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可以节约看病的时间成本,提高就医效果,也能让老年人感受到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关爱。”崔勇说。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