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山西:守住基本民生底线 着力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

2021-07-29 13:38 中国发展网 崔志强

摘要: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宋海兵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崔志强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民政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坚决守住基本民生底线,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为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7月28日上午,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发布会,也是省民政厅专场发布会。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宋海兵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山西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660.7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7.39个百分点。7月23日召开的全省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林武指出,提质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不断扩大有效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

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是今年的民生实事之一,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去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支持发展意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推进会议,把建设3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作为民生实事。民政部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政策制度上初步形成了该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四梁八柱”;从具体操作上,与市县上下联动,以3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为抓手,为全省提供了“升级版”的典型示范。目前,去年实施的3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已经全部投入运营,成为所在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新实施的30个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确保年底前投入运营。

据调查,90%的老人愿意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人在机构养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所以,抓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就是在努力解决好97%的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问题。这项工作在前几年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去年以来,积极推行“升级版”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党政主导、市场化社会化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模式。所谓党政主导,就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系统化的扶持政策,比如无偿或低偿提供养老服务场所、提供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履行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为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党群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党建引领下务实、接地气、受欢迎的服务;所谓市场化,就是鼓励市场主体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挥其专业优势,通过市场机制,既可以有效对接老年人的需求与供给,又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市场主体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社会化是养老服务社会性和公益性的体现,是政府、市场和家庭的必要补充,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比如,慈善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推行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所谓普惠型养老服务,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个综合体,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康复护理、中短期托养、心理疏导和助急、助浴、助医、助餐、助洁、助行等“六助”服务,打造“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其核心功能是嵌入式的小微机构,重点保障低保或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普通家庭中失能失智重度残疾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下一步还要积极将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发展家庭照护床位,形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网络体系。

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琚李梅介绍:“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法规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措施有6个方面。一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相互衔接的救助制度体系;二是强化基本生活救助。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两项基本生活救助制度,采取“分类施保”“收入扣减”等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三是健全专项社会救助。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自然灾害等专项社会救助,发展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救助帮扶,加强各项救助制度和措施的有效衔接,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益;四是完善急难社会救助。完善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急难救助,发挥其应急、过渡、补充和衔接功能,提升救助的可及性、时效性;五是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慈善组织、社会工作力量和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不断丰富社会救助的供给主体,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救助需求;六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主动发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和“一网通办”等工作机制,优化审核确认程序,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构建高效便捷的社会救助服务网。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