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不断书写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摘要:新增教育经费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重点用于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等,不断增强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崔志强报道 7月22日上午,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也是山西省教育厅专场发布会。
山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迎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历史大考中,全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力、精准攻坚,推动教育普及程度、精准扶贫、服务能力、保障水平等各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教育答卷”。
一是教育普及程度实现突破。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2万所,在校生653.50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8%,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4.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7%,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6%,2018年山西省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国家认定,现在正向着优质均衡的目标阔步迈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20%,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省、市广播电视大学全部更名为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更加畅通。今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0.45年,位居全国第四。
二是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突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这一国家工程覆盖全省1.14万所学校,累计投入121.98亿元,有力缩小了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83个县市区,惠及学生433.54万人次,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高。构建了贫困学生全链条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资助金额累计达156亿元,资助学生1000余万人次,坚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全省110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通过验收,农村职业教育主阵地更加稳固。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2500余万人次,帮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脱贫奔小康。
三是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立足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战略,以“三个调整优化”“1331工程”为重要抓手,引导高校设立了27个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32个协同创新中心、115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和84个产业学院,实现了山西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要产业的全覆盖。动态调整撤销学位授权点38个、增列学位授权点94个,撤销停招本科专业277个、撤销陈旧专业方向100个,有效破解产教“两张皮”问题。多个重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批,一大批项目在山西省转化落地,高校在服务转型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以来,累计向社会输送博士、硕士毕业生8.24万人,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323.21万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是教育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两个只增不减”,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达733.4亿元,与2011年同比增长73.88%,年均增长率6.34%,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优先保障教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意志。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推行,落实了3889名公费师范生就业岗位,为农村中小学补充特岗教师1.3万名,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48.22万人,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支撑。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成功实现“停课不停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安置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全面消除,控辍保学实现静态清零、动态保障,三晋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山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侯文一介绍:
总体看,山西省基础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8年,山西省成为第15个全省域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201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山西作了交流发言;2020年,教育部在山西省长治召开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对山西省工作给予肯定。市县层面也涌现出长治、晋中、孝义、芮城等一批全国典型。下一步,全省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国计民生,也关乎山西省转型发展。“十三五”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狠抓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全省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据了解,在职业院校建设方面,目前,全省共有职业院校477所,其中:中职427所,高职高专48所,职业本科2所,共有在校生70万人(中职39万人、高职31万人)。全省110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全覆盖。4所高职高专入选国家“双高”建设计划,立项建设了20所优质高职学校、100个高职骨干专业和100所省级示范中职校。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和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2所学校先后获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在专业平台建设方面,对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省职业院校共开设19个专业大类736个专业,布点专业3397个,立项建设省级重点(特色)专业394个,立项建设实训基地855个;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累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100余万名,平均就业率高职达到84.8%,中职达到95%。职业院校每年毕业生占全省每年新增劳动力的60%,且85%以上来自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有力地支撑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促进就业的主渠道,教育扶贫的主力军。
“十四五”时期山西职业教育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类型定位和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与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有六方面举措:一是强化思政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启动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建设100个省级思政教育工作室、1000个特色文化育人品牌、10000门思政微课;二是强化类型特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筑牢中职基础地位,强化高职主体地位,积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三是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双高计划”,将4所国家“双高”校和10所省级“双高”校打造成为全省高职教育排头兵、旗舰店。遴选建设60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打造中职教育第一方阵。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四是优化调整职业院校布局,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各市统筹推进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组重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整合优势资源,每个市重点办好一所综合类高职院校,全省力争建设3-5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逐步解决长期存在的“多、小、散、弱”问题;五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探索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模式。对接山西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学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六是强化政策引领,服务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扩大覆盖面。依托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互认、转换。多策并举,使更多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为加快构建人人持证、技能社会作出贡献。
山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金碧介绍:“十四五”期间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山西省实施意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山西省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要筑牢教师师德底线。实施教师师德承诺、个人事项报告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定期选树、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展现新时代教师队伍职业形象和精神风貌,形成强大正能量;二是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以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等为主体办强办优师范院校,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在职教师适应课程改革深化、信息技术普及和中高考改革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尤其是要造就一批“大先生”。通过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及社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相互兼职制度等办法和途径,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步伐;三是要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师常态补充机制,增加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数量。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超缺编问题,推动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重点关注长期扎根乡村学校工作的乡村学校教师;四是要做好教师待遇保障。坚决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长效保障机制,稳步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新增教育经费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重点用于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等,不断增强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