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广东逾1500名大学生志愿者接力服务西部基层

2021-07-26 12:16 中国发展网 王嘉欣、记者皮泽红

摘要:据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也是引导青年人通过西部基层实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升华志愿情怀的实践育人工程。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王嘉欣、记者皮泽红报道 7月23日,广东志愿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暨2021-2022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出征仪式在广东省团校举行。本次活动由团广东省委、广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举办。团广东省委书记池志雄、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谭杰,以及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会议由团省委副书记梁均达同志主持。中山大学等十余所高校项目办负责同志、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现场活动,近千名西部(山区)计划志愿者以及全省各级团属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志愿者骨干通过网络直播参加活动。

广东省2021-2022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出征仪式

会上,主办单位领导为服务期满、服务时间累计超过1500小时的西部(山区)计划志愿者代表颁发“广东五星志愿者”证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金融学院,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项目办分别被认定为西部计划、广东西部(山区)计划绩效考核优秀等次并颁发证书。往届的优秀志愿者代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畅谈了参与西部(山区)计划的亲身经历、付出和收获,新一批志愿者代表表达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心和决心。主办单位领导及嘉宾为2021年西部(山区)计划服务队授旗,志愿者们庄严宣誓“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扎根西部,服务基层。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池志雄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暨动员讲话,为全体志愿者作专题学习辅导,勉励志愿者牢记总书记关于“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要求,自觉增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牢记总书记关于“勇于担当”“投身强国伟业”的重要要求,在积极投身西部(山区)基层的火热实践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牢记总书记关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的重要要求,在西部(山区)基层为民服务中锤炼意志、提高本领。

    9102人19年做一件事——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据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也是引导青年人通过西部基层实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升华志愿情怀的实践育人工程。广东是最早实施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和地方项目(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的省份之一。项目自2003年实施以来,广东累计招募选派了9102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藏、新疆等14个中西部省区和粤东西北12个地市的基层一线,围绕基础教育、服务三农、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基层社会管理等领域,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成为助力西部、粤东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以实际行动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主旋律,先后涌现出了我国海军第一位女舰长韦晓慧、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邵书琴、全国最美志愿者吴道杰、全国最美大学生李莎等一批优秀代表。

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张誉馨,已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连续服务了2年,除了做好服务单位本职工作以外,她还与小伙伴共同点燃当地的公益之火,发起了“星图计划”系列公益项目,为少数民族青少年讲公益梦想、筹集1万多件冬衣让困难青少年渡过寒冬,服务人数从最开始的一个班50人发展到整个师市2万多名青少年,并在新疆这片热土中收获了一份清晰绵长的家国情怀、一段终身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以及一份珍贵的爱情。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志愿者中轮番上演。正如即将二次参与西部(山区)计划的杨晓华所说:“我们都不是因为没有选择,才选择西部计划,而是坚信西部计划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我们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

今年西部(山区)计划的招募信息发布后,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热烈响应,省项目办累计收到12617名大学生报名申请。经资格审核、选拔、体检、公示等环节,2021年我省共招录了1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西部计划(含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407人,将服务于我省对口帮扶的广西、贵州、云南、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中西部省区,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9.63%;山区计划志愿者1106人,将奔赴粤东西北乡村中小学开展基础教育(“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专项1000余人)和学校社会工作(“一校一社工”专项100人)。

 

    以青春之名投身乡村教育,致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面对广东贫困村小学师资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团省委等单位于2015年正式启动实施山区计划“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专项,面向省内外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粤东西北地区乡村学校,开展1-3年的支教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招募选派志愿者2796人次,分布在粤东西北地区12个地市1165所乡村学校。乡教计划每名志愿者平均每周承担15节课程量,累计提供逾184.5万节精品课程,惠及超35万名乡村学生。

这种“长周期”接力轮换机制,有效地保证师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力地支持了粤东西北偏远山区乡村教育的发展。志愿者的到来,给当地学校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乐昌市廊田镇白山小学教师平均年龄由51岁降到37岁,老师每周上课量由27节降至17节。促使一些濒临关闭的乡村小学重新焕发活力,如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赤岭小学洋水岭校区在派支教老师之前共有七个年级5名在编老师,2017年支教老师开始派往学校后,他们不仅给孩子们开展音、体、美、性教育及阅读教育等素养课程,还带孩子们走出乡村参加各类省级比赛。支教志愿者到来后,学校变化非常大,不少学生“慕名”从外面转学回到村里读书,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9月,在校学生已有182名。短短三年时间,学生人数增加了4倍。

2021年山区计划“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专项共招录1000余支教志愿者(含续签),其中相当部分志愿者毕业于双一流重点院校和海外名校,本科及以上学历580人,师范生241人,具有教师资格证的297人。

 

    走进乡村儿童内心,驻校社工志愿者守护童心关爱成长

在粤东西北地区部分乡村,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当地教师结构、教育理念与知识老化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重视和调解。同时,孩子们关于个人成长的困惑、学业发展的压力、校园欺凌等问题也缺乏应有关注与支持。

根据团省委、省项目办开展的农村青少年心理状况调查发现:受调查学生在13-17岁年龄组别中,近25.6%的学生表示学业压力处于“比较”有压力状态,近4.8%的学生表示处于“非常”有压力状态。当同学遭受欺凌时,有关应对方式方面,选择“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忙”的占77.9%,选择“觉得欺凌不是严重的事,不做任何事情”的占14.6%,选择“责怪欺凌别人的同学,关心被欺凌的同学”的占46.3%,选择“和欺凌别人的同学一起伤害别人”的占6.9%,选择“其他”的占6.1%。有关青春期生理发展上面临的问题,选择“青春期知识了解不够”的占34.1%,选择“有关身体发育的困惑”的占46.7%。

为填补山区乡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潜能发展教育的空缺,自2019年起,团广东省委等单位启动实施山区计划“一校一社工”专项,每年选派约100名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湛江、汕尾、云浮、韶关、梅州、茂名、潮州、河源等9个地市,采取驻校方式,围绕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青少年潜能发展、预防校园欺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爱留守少年儿童、学生生涯职业规划、青春期性教育等领域,开展为期1-3年的学校社会工作。至2020年,项目服务点已覆盖66所县级及以下中小学。

朱慧伶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研究生,小学6年都是在粤北山区的一所希望小学度过的,从小就埋下了“长大后也要去山区帮助小朋友”的梦想。当得知“一校一社工”专项招募信息后,毅然休学一年来到茂名信宜市北界镇中心学校做一名驻校社工志愿者。她所驻点的乡村小学有70%是留守儿童,与支教老师“扶智”的工作相比,她的工作更专注于“扶心”。在她的鼓励和陪伴下,家庭离异的孩子逐渐走出阴影;课堂捣乱的孩子学会了向老师道歉;内心自卑的孩子也慢慢愿意敞开心扉——“这就是我们志愿者走进乡村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所在。”

2021年山区计划“一校一社工”专项共招募志愿者100人(含续签)。已录取的志愿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1%,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法学等相关专业55人。

 

    西部(山区)计划有效激发青年人才扎根基层意愿

根据团省委、省项目办调研分析,参与西部(山区)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政治意识增强,综合能力提升。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引领青年人才的政治意识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政治意识方面,74.39%的项目人员在报名参与项目时的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或群众。通过参与项目,78.05%的受访者萌生了入党意愿,其中,908名受访者在服务期间或期满后提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94.21%的项目参与者表示参加项目后产生了报考选调生、公务员、教师等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意愿。二是扎根意愿被激发,扎根动机积极。69.0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服务期结束后留在祖国西部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基层工作。其中,56.84%的青年愿意扎根在服务地,12.24%的青年愿意留在服务地以外其他欠发达地区。推动他们扎根的最主要动力是“响应祖国扎根基层的号召,服从社会的需要”,(73.09%)、“在当地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人生价值”(44.08%)。三是扎根地域较集中,基层就业广泛。73.63%的受访者在服务期满后都有从事基层工作的经历,55.63%的受访者更是一直都在从事基层工作,从未间断。他们从事基层工作的地点以乡镇(60.7%)和县城(24.67%)为主。服务期满人员的第一份职业最多为党政相关工作(33.44%)、公共教育(27.49%)、社会工作(20.1%)、扶贫开发(18.49%)、文化体育(12.86%),这些工作领域与他们在服务期从事的工作高度相关。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