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山东东营探索建立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3324”模式

2021-07-22 10:5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6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静林在为局全体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各项任务转化为共同认识和坚定行动,推动医疗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保障、更加可持续。”

 图为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专项鉴定现场。李梦冉/供图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专项鉴定现场。李梦冉/供图

图为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专家在东庞社区卫生室进行远程诊疗指导。李梦冉/供图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专家在东庞社区卫生室进行远程诊疗指导。李梦冉/供图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省东营市医保局秉承“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发展理念,选择东营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3324”模式(即三下沉、三统一、二即时、四成效),着力破解门诊慢性病患者存在的鉴定难、就医难、取药难、报销难的痛点和堵点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参加鉴定并享受待遇的基层门诊慢性病患者数量有限,患者看病就医面临诸多难题,包括‘最后一公里’不畅、基层‘守门能力’不足和群众‘满意度’不高等等。”据东营市医保局局长许建仁介绍,随着老龄化递进,慢性病越来越成为群众最主要的健康威胁和疾病负担。“东营市医保局针对‘顽疾’精准‘开方’,坚持医保政策向基层延伸,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切实解决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突出做好‘下沉、统一、即时和成效’文章,靶向施策、力克难题。”

“三下沉”提升服务效能

“医保政策、诊疗服务和药品配送‘三下沉’,目的就是确保医保服务更便捷,真正提升服务效能。”许建仁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东营市的一次创新做法就是分病种建立门诊慢性病患者医保健康档案,并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门存档。“而对患重症行动不便、长期卧床不起的基层门诊慢性病患者,我们则采取定期巡诊等方式提供贴心服务或定制个性化优先服务。”

推动医保政策下沉。消除政策堵点,打破了门诊慢性病医保资格仅限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的限制,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延伸至村居(社区)医疗机构,实现“家门口”医保服务新模式。

推动诊疗服务下沉。将试点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门诊慢性病定点医疗机构,采取每月定期预约诊治和日常远程视频诊断相结合的诊疗方式,在村级卫生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诊治、开方、取药、结算,让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和便捷的医保服务,实现了“大医院减压、小医院增效、老百姓受益”的多方共赢。

推动药品配送下沉。将一、二级医疗卫生机构采购配送药品目录进行统一汇总,由试点镇街医疗机构根据门诊慢性病患者药品使用统计情况,在山东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进行自行采购,然后将所需药品配送至试点村居(社区)医疗机构,及时对所缺药品补充采购,保证周边慢性病患者“不断药”,解决慢性病患者的安全用药需求。

“三统一”强化药品供应采购

为确保慢性病患者就近取药、不断药,率先试点的东营市东营区医保局积极探索在镇(街道)卫生机构设立门诊慢性病专用药房,按照“三统一”原则定期配送至定点村(社区)卫生室。

统一药品供应目录。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药品品种不全、常用药短缺等问题,东营市借助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延伸至村居的契机,按照“基层所需、能放则放”原则基本统一了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医院的慢性病药品供应目录,既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慢性病患者所需药品打通了配送壁垒,也为丰富基层机构药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东营区史口镇卫生院为例,该院原有药品种类350种,药品供应目录统一后达到520余种,基本满足了基层患者的购药用药需求。

统一建立标准药房。“门诊慢性病患者签约医保延伸服务的最大好处是‘家门口’就近购药,不需要再前往城区医院来回奔波。”东营区医保局局长赵宝杰介绍,在推进延伸服务过程中,该区以建立门诊慢性病标准化药房为核心,拿出基层医疗机构药房的专门区域,打造慢性病用药专区,制作慢性病药房标准化指引标牌,分病种按区域管理各类慢性病药品,确保药品管理规范化、流程化,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统一进行集中采购。赵宝杰表示,门诊慢性病药品下沉到村级卫生医疗机构,既要保证慢性病患者能买到药,也要确保基层医疗机构按需进药,尽量避免浪费现象。东营市实施药品管理精细化机制,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周边签约的门诊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建立了门诊慢性病药品需求台账,在山东省药品采购平台进行采购,对因相关规定无法购入的药品品种通过调整替代药品的方式进行解决。

“两即时”保障药品配送结算

即时进行药品配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配送药品不及时、配送率低的问题,东营市专门与辖区内药品配送企业进行对接和座谈,集中解决药品配送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结算周期长、结算不及时等问题,消除配送企业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基层药品集中采购配送需求与配送企业无缝衔接机制,即采即送,确保药品及时配送到位,让患者不等药、不断药。

即时进行医保结算。通过门诊慢性病医保延伸服务下沉改革举措,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率大幅攀升,门诊药房药品集中采购数量和频次越来越高,资金占比也越来越大。为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资金的周转效率,东营市针对延伸服务点实行了医保结算“绿色通道”机制,对结算量大、占用资金较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快审快结,提高结算效率,确保医保延伸服务点药品集中采购资金的良性运转。

赵宝杰认为,东营区的试点实践证明,探索建立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3324”模式,“两即时”是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有效保障了药品配送结算,而且有力奠定了该模式的实践基础。

“四成效”彰显叠加效应

在推进医保延伸服务中,东营市医保局树立系统协同思维,将慢性病医保服务延伸改革作为民生发展大棋局中的“关键一招”,融入脱贫攻坚、深化医改、全民健康、乡村振兴等工作,激发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叠加效应。

变“恶性循环”为“全线兜底”。慢性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易使基层群众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东营市实行“三沉一提一免一减”(鉴定、医保、药品全部下沉,基层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5%,签约贫困患者转诊核心医院免除门诊诊疗费,转诊住院只计一次起付线),同时注重做好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特惠险、扶贫基金等制度衔接,大大降低了基层群众的就医成本,尤其是贫困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为群众“病有所医”兜住了底线。

变“孤军深入”为“三医联动”。反思早期的医改探索,改革措施大多是单系统、单方面的,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东营市的实践证明,医改不能“各行其是”,必须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基本方略,将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推进,切实增强改革的协同效应和集成效应,从而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顽疾”。

变“截长补短”为“开掘源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短板的产生,既有客观现状方面的问题,也有主观能动层面的原因。实践中,东营市坚持“软硬兼施抓两头”的改革思路,既抓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实现了村(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也抓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服务同质的区域紧密型医共体,助推分级诊疗;既让基层群众得到医改的实惠,“15分钟便捷就医”“1元钱看病”变为现实,也让镇村医生从中受益,实现基层定点乡村医生平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充分激发了他们奉献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内在动力。

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健康”。健康管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许多基层慢性病患者到病情严重时才被动接受治疗,贻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期。东营市在解决群众“被动”治病难题的同时,将健康宣传、门诊慢性病延伸政策宣传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宣传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

“6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静林在为局全体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各项任务转化为共同认识和坚定行动,推动医疗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保障、更加可持续。”许建仁表示,医保工作的对象、重心、根基都在基层,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延伸是医疗保障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迫切需要,医保部门责无旁贷。“截至目前,东营市已有42个乡镇(街道社区)卫生院以及15个村卫生室(卫生服务中心)开通门诊慢性病延伸服务,覆盖81.2万人,为周边5.1万名慢性病患者就近提供慢病服务。我们将坚持以‘服务手段先进、服务质量科学、服务体验美好’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完善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3324’模式,创新推动医保体系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保障升级,努力推动医保事业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