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四个转变” 取得“六大成效”
摘要:云南省99.61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离“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区域,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刘颖报道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督查激励通报,云南省被认定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之一,获得奖励支持措施。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2021年对云南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支持力度,并在以工代赈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脱贫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里的一块“硬骨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云南省“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总规模99.6万人,占全国搬迁总规模的10%。云南省发展改革委通过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好问题清零歼灭战、打好搬迁成果巩固战、稳妥推进拆旧工作等一系列强有力举措,全省2832个集中安置区、24.46万套安置房全部建成,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已按标准配齐,99.6117万贫困群众全部搬迁入住并如期脱贫销号。
2020年7~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对全国22个搬迁任务省份开展“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评估核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实地核查和评估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后认为:云南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守搬迁初衷,严守政策底线,易地扶贫搬迁自评价结论较为客观,各项工作总体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年,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按照“早排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建立联防联控、网格化管理机制,组织推动工作落实,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活稳定有序,未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同时抓好挂牌督战工作、集中督导及“回头看”“走访群众,服务基层”调研等工作,打好问题清零歼灭战,助推集中安置区“搬得出”的成效更加巩固、“稳得住”的基础更加扎实。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投入打好搬迁成果巩固战,并结合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稳妥推进旧房拆除工作。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指挥部采访时了解到,云南坚决贯彻“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总体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致贫穷根的重大民生工程,使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成为“十三五”时期促进云南贫困人口减贫、地方投资增长、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等有效措施和途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取得“六大成效”。
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转变。搬迁群众“搬出大山天地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和源自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实现了从“不愿搬”到“我愿搬”“我要搬”的思想转变。二是各级干部作风实现根本转变。大批干部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克难攻坚,呈现出“三个更加”的特点:政治意识更加坚定、工作作风更加精准、责任意识更加强化,各级干部推动政策落地、工作落实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彻底转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部分地区搬迁群众,尤其是大批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同胞一改往日“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状态,实现进城集中居住,既享受了生活便利,又通过扶贫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了稳定脱贫。四是社会治理方式发生质的转变。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呈现出社区设置更加科学化、服务管理更加网格化、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的特点,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取得“六大成效”。一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云南省99.61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离“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区域,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拉动地方投资增长,“十三五”时期,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拉动投资超过800亿元,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社会、企业共同支持的良好局面。三是有效提升城镇化率,通过城镇化集中安置,云南省城镇常驻人口净增长约66万人,为全省城镇化率提高贡献了1.4个百分点。四是撬动增长效益发挥,部分搬迁群众启动了生活性、生产性消费,消费的增长对区域性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五是助推生态环境修复,全省共搬迁生态恶劣、脆弱区群众34.8万人,复垦复绿土地2万多亩,5782个地质灾害频发迁出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六是促进民族融合发展,云南省共搬迁彝族、傈僳族、白族等42个少数民族41.7万名贫困群众,占搬迁总量41.9%,促进了多民族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