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 聊城高新区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董思齐、记者尹明波、殷晓旭报道 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次办好”改革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工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指引,在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方面出实招、出好招,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百姓跑政府的次数,让企业和群众切身感受到办事方便。
“不出圈”筑起为民服务新阵地
紧抓政务服务“体系化”。瞄准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需求,全力构建起具有高新特色的“1+3+N”基层政务体系,即“以一个智慧化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为核心,依托3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配套N个基层办事网点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米”。
紧抓功能阵地“标准化”。制订《关于推进企业群众“就近办”工作方案》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将事项梳理、站点设置、办理模式、队伍建设进行一体化设计,统一站点标志牌匾、功能分区、窗口设置等,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等信息化设施设备,实现服务事项清单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重心基层化,在全区构建起高质量的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
紧抓为民服务“就近化”。结合合村并点实际,探索“固定+区域”两种服务模式,在重点村及人口较多村实行固定办理,对同区域内的多个小村或人口较少村,优选一个“中心村”实行区域办理,打造了“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现“就近办”。截至目前,全区共打造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3处,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59个,其中创建市级标准化示范点4个。
“就近办”立起产业服务新平台
不断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围绕辖区各产业园区、创业基地、服务业聚集区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他们在阿里云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产业园建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站,共享区级行政审批服务同等同质的服务,进一步缩短企业办事的时间和距离,形成了方便企业就近办事的服务圈。扎实推进电子证照和“一业一证”改革,对42个许可事项的证照进行了电子制证,并关联到省电子证照资料库,在23个行业推广“一业一证”应用。截至目前,已为企业、群众制发8600余件电子证照、132个行业综合许可证。
聚焦企业迁移登记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聊城高新区坚持“用户思维、客户体验”,不断深化“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一方面,创新性地与山西省长治市、河北省馆陶县、河南省台前县和江苏省沛县组建五省六县“跨省通办”联盟,开设“异地通办”专窗,构建了跨省“小窗口”辐射“大领域”的协同联动机制,打造“聊来聊去”异地通办服务品牌。另一方面,对191项“全省通办”事项和58项“跨省通办”事项进行梳理,统一业务标准和工作规程,安排通办专职工作人员对“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事项进行日常解答咨询和收件初审工作,利用帮办代办进行托底,形成了前台受理、审批人员业务对接的模式。
近期,刘先生在九州街道凤凰社区便民服务站的跨省通办窗口拿到了其在河南省台前县成立的公司的营业执照,这是社区便民服务站颁发的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跨省通办”让原本需要前往河南省办理的业务当天便顺利办结,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截至目前,该区委托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跨省通办事项3项,全省通办事项30项,推动各镇街实现全科无差别受理,实现群众“办事不出镇街”“只进一扇门”的目标。
“共建办”建起便民服务新载体
服务事项“下沉”。群众的需要,就是改革的方向。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高频”事项,将更多基层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权限委托下放至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截至目前,聊城高新区已将公司变更登记、食品经营许可证延续等42项事项下放到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日均办件量5件;将公司设立登记、公司变更名称等22项群众办理“高频次”事项纳入村(社区)便民服务站集中受理,初步实现了“就近可办、就近能办”,多类事项实现“立等可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流服务,群众办事满意率达到98%,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帮办代办“上岗”。创新“新满意”服务品牌,建立区、镇、园区三级代办机制,成立“红色基层便民队”,充实重点项目现场办理手续专班力量,收集梳理问题清单,精准破解项目报批中的难点和堵点,进行“点对点”指导,切实推动项目早落地。截至目前,共配备“水城帮办”人员114名,开展上门服务35次,为企业解答审批疑问7560个,开展帮办代办服务6785件,企业满意度100%,实现“你来跑”向“我来跑”升级转变。
监督机制“齐全”。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综合运用电话回访、现场随访、纸质测评卷、电子评价器、投诉建议二维码、监督投诉电话等多种评价渠道,全方位收集办事群众意见建议,确保群众的“好差评”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今年以来,共收集“好差评”意见建议625条,整体好评率100%。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