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碛口 寻根煮酒”中国晋商·碛口论坛共话新时代晋商精神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苗锋、记者郭建军报道 5月20日,第十二届中部博览会吕梁分会场,“如梦碛口 寻根煮酒”——2021中国晋商·碛口论坛在晋商发祥地碛口古镇如期举办。重走晋商路,共话晋商情,成为展现新时代晋商精神的绝佳窗口。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此次论坛由中国酒业协会、吕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临县县委、临县人民政府、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吕梁市商务局承办,论坛活动将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充分展示中部地区崛起的新形象、新成就。
吕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广勇介绍到:“人说山西好风光,右手一指是吕梁”。吕梁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一部《吕梁英雄传》写出了红色吕梁与英雄吕梁的传奇。有红色革命遗迹、绿色森林康养、黄河黄土风情、传统白酒酿造等“红、绿、黄、白”旅游文化资源。碛口古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等美誉。吕梁是一座有悠久酿造史和酒文化史的城市。以汾酒为代表的杏花村白酒,作为“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有着6000年的酿造史、1500年的成名史、800年的蒸馏史和300年的品牌史,是我国酿酒史的缩影。当年,汾酒跟随丝绸之路、晋商脚步,纵横华夏五百年,横跨欧亚九万里,演绎了“天下晋商、天下清香”的历史绝唱。吕梁还是一座开放发展的新兴城市。近年来,吕梁市坚持“传统产业支撑转型、新兴产业引领转型”的发展思路,全力推动新型煤化工、铝镁新材料、白酒和特色农业、大数据、大旅游、大康养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总量连续三年保持在山西省前列。
吕梁市政协副主席、临县县委书记李双会介绍到:临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是一片投资的热土、兴业的高地。全县红枣种植面积82万亩,煤炭储量311.75亿吨,煤层气储量4000亿立方米,两条高速、三条铁路贯穿全境。有中共中央后委旧址、中央西北局旧址、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等一批红色革命遗址,有义居寺、紫金山、大渡山等一批人文自然景观。特别是碛口古镇,集晋商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黄土高原民俗文化于一体,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论坛以“碛口·晋商·白酒”为主题,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晋商精英共聚一堂,旨在提炼新时代晋商精神,弘扬晋商文化、传承晋商精神,让新时代晋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转型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让晋商精神、晋商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县委书记李双会盛情邀请大家来临县多走一走、看一看,品鉴临县特产的独有风味,感受碛口古镇的晋商文明,领略晋陕峡谷的黄河风情,共同寻找投资合作的机遇、开拓互利共赢的领域。县委、县政府将着力营造尊商、亲商、重商的浓厚氛围,用最真诚的态度、最周到的服务、最优越的环境,为广大企业家打造投资兴业的热土、创新创业的乐园,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做强做优文旅产业,加快把山西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奋力谱写山西文旅融合的新篇章,为转型发展蹚新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人生必去的十个小镇之一中国·碛口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乘着中博会的东风,举办2021中国晋商碛口论坛,传承晋商历史、繁荣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必将为“晋商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聚焦“六新”突破,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碛口古镇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成为晋西最大的水旱码头和集贸重镇。鼎盛时期,省内外晋商在此开设的各种商铺、货栈多达300余家,五里长街,商贾云集,人流如织,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碛口古镇曾经的繁荣辉煌,不仅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碛口商人始终秉持诚信、敬业、开放、进取、合作的晋商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现代企业需要传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碛口,脚下踏着高低起伏的石板路,步行在经历自然与时间打磨的街角巷陌,也许不经意间,你就踩在了乔致庸当年进货奔波的影子上!也许不经意间,你会与宋子文的火柴店不期而遇!品味山西黄河文明的古韵与厚重,感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面对的是极其繁华的明清建筑群。长街、票号、赌场、邮局、书店、镖局,虽然如今大门紧闭,却难以掩盖昔日的繁华。不难想象,这小小的渡口在当年那个闭塞的年代里,堪比如今的国际大都会。当年西北各省的商人们沿着黄河运来大批物资,到碛口后转为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西北。在这条沟通往来的航道上,发生过多少惊险故事,又成就过多少次壮举。
眼前是九曲黄河第一镇,脚下是历史文化千年古渡。碛口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朝气、底蕴深厚而又激情浪漫的地方,是“活着的古镇”。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