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从“搬得出”到“稳得住”,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
摘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通过集中摸排提高监测效率,通过建立风险台账分类制定帮扶预案,对出现临时性困难的搬迁家庭及时给予重点帮扶。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荆文娜、崔志强报道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摆在脱贫攻坚工作的突出位置,高位推动、持续发力,蹚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采取的超常举措,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采取的根本举措。山西省把‘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作为新时期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精准扶贫重点任务,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全力推进,如期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在日前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题的全省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上,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马双喜说道。
“十三五”期间,书写好脱贫攻坚的“山西篇章”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山西省在“十三五”期间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36.2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5年来,山西省共建设1122个集中安置区17.5万套安置住房,配套了一批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新建和改扩建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配套了一批产业就业项目,实现了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脱离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庄窝铺,获得更加均等的发展机会,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可以说,易地扶贫搬迁让老年人更加幸福,年轻人更有希望,小朋友更加阳光。”马双喜总结说。
5年来,山西省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综合效益有效显现,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达到250亿元,有力拉动了贫困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城乡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引擎。全省33.44万人集中安置到城镇,城镇安置率达到71%,极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集中安置点靠近城镇中心区、工业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特色景区,有力促进了产城双向融合,实现了新型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双提升。”马双喜强调,“十三五”时期,山西省整体搬迁深度贫困自然村3365个,实现应拆尽拆、应复垦尽复垦。易地扶贫搬迁减轻了迁出地环境承载压力,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一系列举措,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巨大优势,走出了脱贫攻坚山西路径。”马双喜表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而且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从确定对象到开工建设,从搬迁入住到稳定脱贫,都在短短5年时间内完成。这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出台优惠政策;各市县创新思路,加快工程建设。山西省‘六环联动’推进整村搬迁,保德县委托代建、市场化运作等典型经验在全国叫响,创造了搬迁建设‘山西速度’,书写了脱贫攻坚‘山西篇章’。”
安置住房颁证率达99.6%,让搬迁贫困群众吃上“定心丸”
“回顾‘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山西省形成两大亮点。”山西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张玉宏介绍,一是整村搬迁。解决深度贫困要有深度举措,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山西省委、省政府通过召开全省促进深度贫困村整体搬迁有关现场推进会等一系列举措,实现2020年底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二是风貌管控。201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强调,要重视集中安置点的外观风貌设计,突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乡土风情、田园风光,绝不能建成排排坐的“兵营”。山西省扶贫办组织省内最好的专家,通过四轮把关整改,将2018年的286个集中安置点打造成为脱贫攻坚标志性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易地扶贫搬迁是对贫困地区群众资源资产的重构,这包括搬迁安置新区和迁出旧村两个方面。”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武耀文介绍,从搬迁安置新区看,易地扶贫搬迁给贫困群众直接带来财产性收益。“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蹚新路、下苦工、勇探索’的总体要求,在全国率先拿出了易地扶贫搬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的‘山西方案’,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出台了省级专项政策的省份,在全国易地扶贫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中率先蹚出新路。”武耀文强调,截至2020年11月底,山西省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共发证11.5万套,符合条件的安置住房颁证率达到99.6%,提前半年完成“应登尽登”任务,真正让搬迁贫困群众早日拿到“铁证”,吃上“定心丸”。
“十四五”时期,重点解决“稳得住”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住上好房子不等于过上好日子,搬迁群众是容易发生规模性返贫的特殊群体,集中安置区是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点区域,抓好后续扶持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张玉宏介绍,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搬迁后扶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主动担当担责,敢于破解难题,出台山西省《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通过集中摸排提高监测效率,通过建立风险台账分类制定帮扶预案,对出现临时性困难的搬迁家庭及时给予重点帮扶。同时,在507个百人以上安置区已派驻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强化帮扶对象的动态管理。
二是促进安置区特色产业发展。协调配合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部门,推动安置区建设配套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坚持办好扶贫车间,加快安置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创业。将安置区周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纳入“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用好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加快补齐后续产业不足这个短板。“十三五”解决的是“搬得出”的问题, “十四五”重点解决“稳得住”的问题。
三是分类开展持证培训就业帮扶。对出不了门、离不了家、照顾老人孩子等特殊群体,就近就地优先安排在扶贫车间,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对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潜力大的搬迁劳动力有组织安排外出务工,同时大规模开展持证培训,全面提升培训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让更多的脱贫劳动力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
四是撬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后续扶持的信贷投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便捷服务。采用PPP、过桥贷款、利用地方债撬动金融资本等多种方式,支持搬迁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产业园区和生态林业扶贫项目建设。
五是提升安置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属地管理,压实迁入地主体责任,确保群众享受便捷服务,不断增强归属感;健全组织体系,全覆盖建立党组织,加快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综合治理体系;注重教育引导,加强搬迁群众培训和感恩教育,结合当地居民风俗习惯,促进搬迁群众逐步融入新社区。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