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南区聚力发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林少丽、鲁利韦、记者罗勉报道 从汕头市潮南区了解到,该区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至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0亿元,分别年均增长7%左右、5%左右、8%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该区围绕建设粤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支点、创新引领的产业升级转型示范区、和美宜居的城乡融合发展先导区三大发展定位,谋划部署了“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该区民营经济活跃,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短板。该区将立足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着力延链强链补链,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现代化迈进,构建“2+2+N”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建设创新引领的产业升级转型示范区。
具体举措包括:积极创建生态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和纺织印染、日化产品、口腔用品检验检测中心,改造升级一批生产设备,力争全年完成技改项目投资6.2亿元,组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家,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加快练江滨海生态发展示范片区、南山智慧产业片区空间整理步伐,更好地承接大产业、大集群;加快潮南印染中心扩容提质,推动精细化工、印染助剂、仓储物流、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入园建设;全力打造纺织服装1000亿级产业集群,日用化工、塑料制品、电子电器三大200亿级产业集群和文教用品、印刷包装等多个100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与深圳深度协作走深走实,主动承接大湾区城市产业延伸转移;加快12个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跟踪落实与国美控股集团的战略合作项目,力争总部经济、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新型电商等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建设更加平衡协调的和美宜居城乡
该区是汕头市的“农业农村大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发展空间受限,因此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南拓北优”发展战略放在重要位置,致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和美宜居的城乡融合发展先导区。
在巩固拓展“城区三年大提升”行动成果方面,该区将继续抓好国道324线、峡新公路、环城公路等环境提升工程,提速建设峡山大溪万里碧道工程,推进董塘、寨外林、东山等“三旧”改造项目。同时,抓好全区8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推进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中草药种植、畜禽养殖屠宰等富民兴村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改厕、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力争今年底前23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0%以上的行政村(涉农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在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方面,该区将全力配合汕汕高铁潮南段、潮南站建设,加快推进峡新公路非机动车道工程、陈沙大道及延长线等一批新改建工程,打通一批断头路,提质改造30公里的“四好农村路”;巩固提升练江整治成效,确保练江流域潮南段水质稳定达到V类标准;打通自来水直抄到户接管入户“最后一米”,确保今年6月底前完成自来水直抄到户给水管道扫尾工程,尽快建立“同网、同质、同价、直抄到户”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构筑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环境
打通“中梗阻”、畅通“微循环”,为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扫清障碍、释放动能,是潮南区深化体制机制、政务服务改革的根本目的。该区今年将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两英镇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等改革试点工作,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并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让利政策,降低企业综合负担,有效激活市场活力。
该区在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方面将出实招硬招,坚决整治办事收红包、融资难税负重、建筑领域审批效率低等问题,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和“政企直通车”制度,推行全程代办、集中审批、容缺受理、一次性告知等惠企措施,跟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
该区是著名侨乡,将着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完善侨情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动态海外侨情资源库,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多渠道引进优势产业、金融资本、高端人才等资源要素;遴选部分侨胞多、侨名响的村镇作为名侨镇、名侨村开展示范创建,保育活化潮汕传统和特色侨批文化,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和美侨乡。
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深汕深度协作等重大发展机遇,该区将进一步拓展开放格局,依托两大重点发展平台,深化与深圳市光明区、宝安区的双向交流合作;扩大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专项扶持资金覆盖面,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粤贸全球”等展会,促进潮南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