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倾力打造“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摘要: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现有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保41处,省级非遗名录3个、市级20个、县级91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史志馆、纪念馆免费对公众和特定人群开放。旅游扶贫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带动贫困户2万人依托旅游创业就业,实现增收。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苟俊报道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穿县城而过,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2万,是丝路文化标志地、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送京主水源汉江横贯县境58公里;是先秦文化重要发祥地,中国先秦史学会认定石泉为纵横学派“鼻祖”智圣鬼谷子故里;是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通过持之以恒的建设,近年来,石泉县先后建成AAAA级景区4个、AAA级景区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5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并于2020年底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围绕“全统”,创新体制机制。石泉县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为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域创建工作。实行涉旅重大事项“一把手”亲自协调、目标任务“清单”制管理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据单督办、县委县政府督查室据单督查、人大政协据单视察督促的协调督办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实行不良记录扣倒分、年度综合考核赋重分、单项考核“一票否决”的督导考核制度。建立旅游警察、巡回法庭、市场监管、文化旅游“四位一体”联合执法机制。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倡导、引导、规范的自律作用,引领良好行业风气。
围绕“全规”,强化政策保障。石泉县“多规合一”编制《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按照“规划一幅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确保规划有效管控与落实。通过“配套资金、项目捆绑、金融投资、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共配套投入旅游产业资金20.62亿元;设立每年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出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扶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政策》《引客入石奖励办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发展》等激励政策,兑现奖补资金2700余万元、贷款贴息1000余万元,金融投入旅游产业资金3.5亿元、市场主体投资旅游产业超过20亿元。用活“占补平衡”政策,采用“点状供地”方式破解旅游用地难题。采用柔性人才政策破解编制难题,聘请了5名国家级行业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柔性聘用了30名旅游专业人才、110名服务旅游文艺人才。
围绕“全域”,优化公共服务。石泉县提等升级境内4条国道113.1公里,新建绕城等5条旅游快速干道100.88公里,建成5条旅游景观公路94公里。旅游景区公交、班线和城市观光交通、出租和汽车租赁等便捷的交通服务到点到位。配建县游客集散中心、公路服务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县、镇、景区三级覆盖。标识导览、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公厕、停车场位、安全救援等功能实现统一标配。建成智慧旅游数据平台,实现了信息推送、电子商务、远程监控监测、无线WIFI覆盖、GPS智能导览、电子语音讲解、VR实景播放等现代服务。
围绕“全业”,丰富供给体系。石泉县融合先秦文化与森林资源,按5A级标准建成鬼谷岭景区;融合古城与特色街区资源、远古地质生态与农业资源建成汉江石泉古城、燕翔洞、中坝大峡谷、鬼谷岭4个4A级景区;融合庖汤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河滩生态与村镇资源建成雁山瀑布、饶峰驿站、秦巴风情园、中坝作坊小镇、子午银滩5个3A级景区;县城建“特色美食街区”,乡村建154家“百家百味”农家乐。培育主题酒店、精品民宿、乡村客栈,塑造“石泉乡愁”。推进村旅与镇旅融合,建成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9个省级旅游示范村。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固化春季民间艺术旅游节、夏季蚕桑文化旅游节、秋季全国鬼谷子高峰论坛文化旅游节、冬季庖汤会文化旅游节,掀起四季节庆旅游高潮。大型原创实景歌舞剧《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和“县太爷巡游”情景剧、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常态化对游客演出。
围绕“全时”,保障安全秩序。石泉县创新探索并实行“游长”管理制,明确县长、镇长、村长或局长为“游长”,负责区域旅游常态化管理。县、镇党委书记民情“三本账”(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报)拓展延伸到景区,回应游客关切、维护游客权益。旅游部门牵总常态化开展“联合治理”,促进旅游企业标准化、旅游服务规范化。建立了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和救助救援体系、线上线下投诉举报受理等制度。开展“四十双百”创评,评选规范化餐饮店、农家乐、夜市店、旅游商品店40家,放心餐饮店和诚信经营店200家引领服务市场。建立“旅游志愿者”协会,倡导“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都是流动风景”,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者多达1000人。
围绕“全民”,共享资源环境。石泉县实行“河长+警长+四员” 保护江河沟溪保水绿;全面“禁烧、禁煤”保蓝天;“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和“三改一整”保洁净;变废为旅保美观,建成国家级杨柳水保科技示范园等3处景观园。县城建环江观光专线、自行车道、休闲步道,镇村建休闲区、景区周边建绿地花园、公园。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现有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保41处,省级非遗名录3个、市级20个、县级91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史志馆、纪念馆免费对公众和特定人群开放。旅游扶贫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带动贫困户2万人依托旅游创业就业,实现增收。
围绕“全局”,拓展品牌影响。石泉县每年投入800万元,推广营销“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县域旅游形象品牌。与《新华网》《中国旅游报》等40家主流媒体建立推广联盟。县长亲任旅游形象大使在中宣部《中国推介》栏目向全球推介“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央视《记住乡愁》栏目播出《石泉老街——古风厚道》,并通过固化四季旅游节庆活动以及组织网红达人等创新品牌推广营销。
示范让石泉务实地走出了一条“依托青山绿水,实现富民强县”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找到了路径。示范构建出融合发展大格局,农旅融合的成效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连续3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及综合收入始终保持20%以上增速,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长至24.8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9.7:66.3:24优化至2020年的12.9:45.6:41.5。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仍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的90%和85%,带动旅游商品和农产品销售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年的12.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9.7亿元,成为推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示范同时促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书记民情“三本账”的示范做法分别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和陕西省内主流媒体刊载报道,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广。示范改变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交通围绕旅游转的实践成为全国示范典型。
创新亮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实行“党政统筹、‘一把手’工程、‘一盘棋’推进”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县党政“一把手”主导、县政协“一把手”主抓、部门及各镇“一把手”主力的推进落实机制。二是政策措施创新。出台并落实“点状供地”旅游项目灵活用地、旅游投融资、旅游人才招引、奖励激励促进发展等政策,有效破解了旅游用地、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瓶颈问题。三是旅游扶贫创新。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将贫困群众镶嵌在旅游产业链上,创新“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的旅游“四带”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致富惠民的新路子。四是安全秩序创新。推行“游长”负责制,明确县长、局长(镇长)为“游长”,负责对区域景区景点、江湖河流、固定场所等实施常态化管理。推行游客“三本账”,将县、镇党委书记民情“三本账”拓展延伸到旅游系统,建立书记游客“三本账”(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报),及时回应游客关切、随时维护游客权益。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