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首届产业地理盛典启幕! 80张产业名片见证中国产业链磅礴韧性
摘要:4月2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产业地理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播出。
全球每5双运动鞋就有一双“晋江造”;每10只打火机就有7只产自邵东;浏阳烟花“开遍”世界,承包了超60%的绚烂……这些扎根在中国经济“毛细血管”里的产业冠军,在央视财经频道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4月2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产业地理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播出。
图说:《中国产业地理盛典》现场
本届盛典以“绘制中国产业版图,感知中国经济韧性”为主题,首次重磅发布“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80张产业名片熠熠生辉,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中国产业版图。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产业链韧性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保障现代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产业地理盛典》以“产业地理版图”为锚点,见证中国产业链的磅礴韧性,为中国在复杂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机遇提供了有力实践和信心支撑。
丈量产业版图经纬 领略中国经济韧性密码
作为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之一,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已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考验着我国制造业的韧性。《中国产业地理盛典》通过中国产业在细分领域的深耕,生动诠释了“小产业大生态”的自主进化逻辑——从贴牌代工到创新引领,从单一制造到全链协同,中国产业正以集群之力打破“卡脖子”困局。
国之重器外的一根根“毛细血管”,或许分布在不起眼的角落,却是各个赛道的“隐形冠军”。一张张产业名片背后依托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权威发布的《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报告,因此极具含金量。
该报告在遵循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区域(城市)产业名片的定位、定义、内涵、要素和机制,基于产业、名片、生态三大系统构建了3级共2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部分定性指标,构建了一套高水准、具有前瞻性的评价框架。
根据这一评价框架,盛典重磅推出三大产业名片,其中,“强国之基”聚焦为中国经济夯筑强大工业底座、锻造核心能力的基石产业。中国智能家电产业地标青岛市、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地标宁波市、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地标长沙市等28个市县荣获“强国之基”产业名片。
“生活之美”则集中了引领时尚潮流的产业地标,中国现代汽车产业地标广州市、中国汽摩产业地标重庆市、中国现代体育产业地标泉州市等31个县市荣获“生活之美”产业名片。
在“未来之路”这张产业名片,开启梦想、先行探索未来产业的地标则站在了聚光灯下,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地标北京市,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地标上海市,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地标深圳市等21个市县荣获“未来之路”产业名片。
产业承载民生与底气:突围内卷 织就韧性网络
这些产业名片的背后并非冰冷的经济数字,而是有温度的民生,每一个产业的蓬勃发展,终将润泽每一方土地,惠泽每一个人。
“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在此次盛典中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地标,其拥有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生态最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2024年,该集群总规模超过1670亿元,产值在全国行业占比超过30%,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车装备、高铁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项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
图说:株洲城市产业故事联合演讲
“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北欧小城的生活。”发达的产业集群极大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当地人不需要背井离乡就可以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同时,集群效应还吸引了众多青年人才扎根株洲,形成产业聚集到人才聚集再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邵东,这个中国打火机产业高地,把1元钱的生意做成了支柱产业,20年多来,不管原料和人工成本如何上涨,这里的打火机始终只卖1元。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小小的打火机产业蕴含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牌重塑的秘籍,通过高度的自动化生产和极致的产业链整合,当地人力成本不断下降。同时,通过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邵东打火机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时至今日,邵东打火机已拥有近300项外观设计专利、16个湖南省著名品牌和146个境外注册商标。
这是株洲和邵东的产业故事,也是成百上千个小城的产业故事,每个小城秉承着“将产业做到极致”的目标,最终成为了产业链上的赢家。
每张产业名片的案例都表明,一个产业能扎根当地绝非偶然,而是资源禀赋、产业政策、人才资源、市场需求、产业配套甚至文化认同的结果,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专注发展,才能在内卷中突围,在磨砺中成长。
这场盛典不仅是对80张城市产业名片的巡礼,更是向世界发出的铿锵宣言:中国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已深度贯通,既能以大国重器撑起战略基石,也能以“蚂蚁雄兵”织就韧性网络。这也是中国经济应对世界大变局的一大底气。
提升产业文化软实力:做产业记录者与推动者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产业地图的传播力、感染力,《中国产业地理盛典》独辟蹊径,采用联合演讲这一表现形式,融合情感与理性。
与冰冷的数据图表和书面报告不同,联合演讲赋予产业故事温度与情感。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蔡战胜的讲述,让观众感受到“爱拼才会赢”的泉州,是如何把时代的红利、市场的红利,变成自身的实力,在一个细分领域做精做强,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尽精微以至广大。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的讲述,让观众感受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地标的株洲,经历过的“涅槃重生”。东莞市委原常委、副市长邢文俊用动情的讲述开启了东莞从贴牌代工的“世界工厂”到破茧重生的“梦工厂”的产业发展轨迹,也映射出中国区域经济的集体创新意识。
图说:泉州城市产业故事联合演讲
图说:东莞城市产业故事联合演讲
可以说,《中国产业地理盛典》走出了一条立意高又接地气的讲述中国产业故事的新路,填补了中国产业版图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梳理与广泛传播的空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说:人形机器人与主持人共同点亮全景产业版图
图说:《中国产业地理盛典》创意齿轮地图
未来,《中国产业地理盛典》将持续举办,总台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深度挖掘中国产业地理故事,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推动中国的产业名片打造,塑造中国工业形象,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汇聚各方力量,共同书写中国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