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尘漫天”到“和美乡村”:荆门东宝三里岗村的生态蝶变之路
摘要:在荆门市东宝区马河镇三里岗村,一场由村民主导的环境革命,正让这个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的资源型村庄,蜕变为省级示范乡村。
中国发展网讯曾经,运煤车扬起的煤灰遮蔽蓝天,河道漂浮的垃圾散发恶臭;如今,平坦的柏油路串联起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五彩墙绘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在荆门市东宝区马河镇三里岗村,一场由村民主导的环境革命,正让这个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的资源型村庄,蜕变为省级示范乡村。
黑金时代的繁荣与代价
地处荆门西北部的三里岗村,坐拥92%的森林覆盖率,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煤炭产业闻名遐迩。“最多时村里有13座小煤矿,全村80%的劳动力都在矿上讨生活。”村党支部书记丁照葵回忆道。煤炭经济带来短暂繁荣的同时,也留下了沉重的生态“伤疤”:被煤渣侵蚀的道路坑洼不平,露天煤场扬尘遮天蔽日,河道成了白色垃圾的“收容所”,就连村民自家院落也堆满杂物。
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推进,2016年村内煤矿全部关停。当黑色经济褪去,如何偿还“环境欠账”,成为横亘在村民面前的难题。“煤矿关了,但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必须找回失去的绿水青山。”丁照葵的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村民议事解锁治理密码
“群众的声音就是最好的施工图。”三里岗村创新推出“湾组夜话”“纳凉议事会”等沟通机制,村干部带着笔记本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累计收集到道路修缮、河道清淤、垃圾分类等6大类91条建议。村民王大姐提出的“村口堰塘污染严重”,当即被列入首批整治清单;退休教师李大爷关于“打造文化墙绘”的提议,如今已成为村庄特色景观。
每周五的“生态清洁日”成为村民的固定活动。从清理卫生死角到修剪绿化苗木,从拆除乱搭乱建到绘制墙画,男女老少齐上阵。“以前觉得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现在自己动手建设家园,越干越有劲!”村民张大哥边清理路边杂草边说。
三项制度激活内生动力
为避免“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三里岗村探索出“片长负责制、积分管理制、劳资调剂制”三项长效机制。由村干部担任片长,定期巡查督导;村民参与环境维护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村里统一调配劳动力和物资,既解决用工难题,又盘活闲置资源。
在积分超市里,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整齐摆放。村民刘阿姨展示着自己的积分卡:“上个月参与河道清理得了30分,换了袋大米,既美化了环境又得了实惠!”数据显示,制度推行以来,全村累计兑换积分超2万分,村民参与率从不足30%提升至95%。
绿色转型绘就振兴新篇
如今的三里岗村,采煤塌陷区变身生态湿地公园,废弃矿洞改造成乡村民宿,曾经的运煤路升级为“樱花大道”。依托良好生态,村里发展起香菇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周强,将自家老宅改造成网红打卡点,月收入过万元。
凭借环境整治成效,三里岗村先后获评省级绿色示范村、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等荣誉。“现在连外村人都羡慕我们的居住环境!”村民们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从“靠煤吃煤”到“向绿而生”,三里岗村用实践证明:只要尊重民意、依靠民力,资源型村庄同样能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廖亮 孔德伟 彭迎兵)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