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黄芪“切”出振兴路
摘要:通渭黄芪因根粗质优备受市场青睐,产业链延伸不仅让鲜货变干货,更推动产品从初级原料向中药饮片、保健饮品等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中国发展网讯 春耕时节,甘肃省通渭县各乡镇的中药材加工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在通渭县陇阳镇娲里地中药材合作社,工人们正对黄芪进行清洗、切片、烘干。
“我已在这里种了三年黄芪,从育籽、育苗、种植、加工都是一体化的,这几年一直种的比较好,今年打算种植1000亩左右。”合作社负责人李芳介绍,通过“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黄芪附加值显著提升,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为务工人员正在清洗黄芪。 陈逸南/摄
同样,走进马营镇达亿农机合作社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鲜黄芪经过清洗、切片、筛选后打包发往安徽亳州等地。负责人徐正表示,合作社不仅加工自种黄芪,还为农户提供成本价代加工服务,去年带动622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目前,马营镇黄芪种植面积达2.4万亩,5家合作社年加工量超500吨,订单量年均增长30%。
陇山镇则另辟蹊径,通过盘活村级闲置校舍、老旧村址,建成6座中小型黄芪加工厂。晟泰农业公司车间内,200多吨黄芪正被加工成5类规格产品,销往药企和饮品厂。“公司在陇山镇承包1000亩地,大田种植800亩,籽种200亩,这800亩去年挖了200多吨黄芪,现在正在切片加工,”负责人刘旺龙说。
图为务工人员正在晾晒黄芪片。 惠施阳/摄
为了让通渭黄芪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各合作社在工艺上严格把关。陇阳镇合作社每小时更换切片机刀片,确保切片均匀;马营镇则引入烘干、筛选自动化设备,实现分级精准化。通渭黄芪因根粗质优备受市场青睐,产业链延伸不仅让鲜货变干货,更推动产品从初级原料向中药饮片、保健饮品等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近年来,通渭县依托资源优势,将黄芪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延链补链、精深加工,推动“土特产”升级为“名优品”,让黄芪切片成为群众增收的“黄金片”。2024年,全县种植黄芪15万亩,涉及北城、陇山、华岭、马营、什川、榜罗等18个乡镇,年产值5.25亿元。今年计划种植面积16万亩,通过“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带动数千农户增收。昔日的黄土坡,正因“黄金片”焕发新生机。(陈逸南)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