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上听民声,“大作为”里显担当 ——图河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创新实践
摘要:针对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农忙时节难集中的特点,镇人大将全镇76名人大代表划分为12个流动联络组,在村口大树下、田间地头设立“流动联络点”,利用清晨出工前、傍晚收工后的“黄金一小时”,把履职阵地延伸到群众身边。
中国发展网讯 靳惠敏 记者袁雪飞报道 夏日的傍晚,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镇七道沟村村口的老槐树下格外热闹。几张小板凳围成一圈,镇人大代表正和村民拉着家常:“村东头路灯坏了两盏”,“老人买药咋办哦”……一条条带着泥土味的建议,被镇人大代表仔细记在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本上。这样的场景,正是江苏灌云县图河镇人大创新代表联系群众机制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图河镇人大打破传统接待模式,将“联络站”搬到田间地头、村口院落,用“小板凳议事会”“夜间微课堂”等接地气的方式,架起了一座座听民意、解民忧的“连心桥”。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推倒倾听围墙。针对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农忙时节难集中的特点,镇人大将全镇76名人大代表划分为12个流动联络组,在村口大树下、田间地头设立“流动联络点”,利用清晨出工前、傍晚收工后的“黄金一小时”,把履职阵地延伸到群众身边。在安福村文化广场,趁着村民跳广场舞的间隙,代表们收集到政策常态化解读的需求……2024年以来,这样的“板凳会”已开展120余场,有效收集道路硬化、医疗救助、留守儿童关爱等民生诉求17件,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代表就出现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履职就跟进到哪里”。
从“四点半课堂”到“夜间议事厅”,小切口里的大民生。针对群众反映的“小事难解决”问题,镇人大创新推出“夜间议事”机制。每晚7点,代表们带着笔记本走村串户,聚焦路灯维修、垃圾清运、水渠疏通等“微实事”,建立“即收即办”绿色通道。三舍村村民反映“村道拐角处夜间行车视线差”,代表当晚协调交通部门安装凸面镜……2024年,通过“夜间议事”累计解决群众身边事32件,被乡亲们称为“星光下的民生速递”。
“坐的是小板凳,议的是万家事;走的是田埂路,连的是百姓心。”图河镇人大主席曹立鑫说,“我们将继续把履职‘坐标’定位于群众需求最前沿,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在每一个春天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