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星辰大海,共赴科学之约
摘要:踏入探秘海洋展馆,仿佛步入了一个神秘而瑰丽的海洋微观世界。堪称海龟界的“巨无霸”的棱皮龟标本展项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据了解,展馆内陈列的4只海龟标本系由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别提供。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在人类文明的悠悠长河中,星辰与海洋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始终承载着人类最深邃的遐想与最炽热的向往。3月28日,由广东科学中心精心打造的“逐梦星辰”与“探秘海洋”两大新馆盛大开放,恰似两颗耀眼的新星,在科学教育的浩瀚天空中闪耀登场,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震撼心灵的科学探索之旅。
“星辰与大海,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探索与梦想的两大永恒主题,激发着人类的勇气与智慧。”广东科学中心主任卢金贵表示,这两个新展馆以沉浸式体验为舟、以科学精神为帆,将宇宙的浩瀚与海洋的神秘精心编织成一幅壮丽的文明图景。这既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呼应与积极践行,也是科学教育领域一次重大实践。
双馆打造:国家战略引领下的科技创新展示
星辰,是夜空中神秘的眼眸,吸引着人类永不停歇地探索的欲望。从万户飞天那悲壮而又伟大的尝试,到如今航天飞船一次次冲破大气层,人类在星辰间镌刻下探索的足迹。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不仅孕育了无数生命,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泉。它广阔无垠,深邃莫测,隐藏着无数未解之谜和宝贵的资源。广东科学中心此次打造的“逐梦星辰”和“探秘海洋”两个展馆展览面积共4200平方米,通过108件展项,带领公众开启探秘星辰与大海的探秘之旅。
“星辰与海洋,虽然分属天与地,却共同构成了人类探索未知的磅礴空间。”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梁皑莹研究员说,“逐梦星辰”馆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为主题线索,从宇宙奇点到璀璨神秘的星海、从裸眼观天到利用观天重器、从挣脱地球引力到冲出大气层、从星际航行到建造太空家园,展示了人类在宇宙征程中的一次次探索与超越。通过“超越认知”“超越天际”“超越星系”与“超越未来”四个展区,展馆揭示了人类在认知、技术、价值观等不同维度上的不断突破,弘扬了人类的探索求真精神,激励着观众用行动去追逐梦想、探索未知、创造未来。
“探秘海洋”馆则以“探海之旅”为主题,引领观众踏上一场探索海洋世界多样与奇妙的精彩旅程。它以“人类认知和探索海洋的演进过程”为线索,从“多维”与“立体”的双重视角,深入揭示海洋复杂的演化历程、独特的理化性质与地质特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科学奥秘,并通过数字交互技术让公众与深海一号、雪龙二号极地科考船、中山大学号科考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深入互动,让观众充分领略海洋的浩瀚与神秘,探寻大海对万物生灵以及人类文明的深远意义,并深入认识我国在海洋强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高级工程师郭羽丰介绍道,“探秘海洋”馆设置了“海洋起源”“海洋世界”“海洋探索”与“海洋保护”四个展区,其中,“海洋起源”重在为公众科普海洋的起源与生命的诞生,带领公众认识海洋的自然特性;“海洋世界”则让公众领略海洋世界的多样与奇妙;“海洋探索”聚焦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利用,展示了我国在海洋探索方面取得突破与成就;而“海洋保护”旨在提升公众对海洋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深海一号、雪龙二号极地科考船、梦想号科考船、中山大学号科考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的互动装置、模型及媒体的展示,既是国家实力的具象化呈现,也是科技发展、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表达,其意义深远而多维。在这里,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海洋知识宝库,尽情遨游。
数技赋能:用科技手段讲好科学故事
在此次展馆设计中,广东科学中心在展陈设计上再创新,两大展馆综合运用大型数字媒体、全息投影、动作捕捉、虚实融合等前沿技术,采用跨域多元展示手段与技术,用最新科技手段构建起科技与艺术交融的认知新场域,为公众更生动讲好科学的故事。
以“逐梦星辰”馆“星际漫游”展项为例,在这个由影像和光影组成的360度全包围的沉浸空间里,观众可以邂逅璀璨的星座、沐浴梦幻的流星雨、穿越绚丽的星云、与神秘的星体嬉戏、跳进深邃的黑洞,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的星空宇宙中,通过动作捕捉和识别技术,观众还可以与不同的星体互动、了解恒星的演化,在引力场中与黑洞发生碰撞、体验时空扭曲,激发观众对宇宙、时空、星体等的强烈探索欲望以及崭新认知。
“探秘海洋”馆的“数字海洋生物”展项则融合大型数字交互媒体与镜面无限反射手法,打造出一个全数字构建、全场景再现、全感官联动的沉浸式海洋秘境,观众步入数字海洋空间中,可身临其境欣赏滨海沙滩、浅海珊瑚、深海暗礁及极地冰海等多元生态场景,并通过手势感应、墙面触控与地面互动等体验方式,实现与虚拟海洋生物的超现实互动。这场体验不仅给观众带来震撼的海洋生态视觉冲击,还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各类海洋生物及其栖息环境,感受一个别具一格的“巨型”水族箱。
“在用科技手段讲好科学故事的过程中,技术整合与多系统协同运作是最大的难题之一。如何将不同的展示技术如数字媒体、互动装置、活体、标本、模型等无缝结合,确保它们协同工作而不冲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感觉,营造逼真的体验环境,如何做到内容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平衡,既要科学准确又要吸引观众,对展馆的研究设计团队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部长黄亚萍研究员介绍。
同时,广东科学中心也注重在技术的深度应用上创新展示形式。如此次展馆推出的无人机表演秀,通过将无人机挂载改装设计成为舞台剧中的一个角色,和真人演员一起表演,带领公众经历46亿年前太阳系行星迁移、造访镜像宇宙空间、遇见来自未来的自己、与外太空的高级智慧生命体对话,共同探索“宇宙梦”,这种应用在国内外科技馆是首创。
沉浸体验:实现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
沉浸式体验是两大新馆的最大亮点之一,如何引导观众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拥有美的享受,打造别具一格的“超现实空间美学”,实现科学和艺术的高度融合,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也是广东科学中心的研发团队一直在思索的。
在空间布局上,为在一个空间讲好两个主题展馆的故事,经反复研讨,设计团队最终将两大展馆空间设计为两个倒三角形相拼,“探秘海洋”馆因其展示内容的特点,被设置在开阔且下沉的区域,适合仰望星空,符合海洋主题的氛围营造,又为展示海洋相关的模型、利用光影效果以及进行空间布局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其更具沉浸感;“逐梦星辰”馆涉及航空航天和天文内容,在上便于俯瞰海洋区,与海洋馆形成上下呼应的空间关系。两大展馆以星桥为界,让游客可以同时俯瞰大海,仰望星空,共同奔赴“星辰大海”。
同时,“探秘海洋”馆还借助栩栩如生的海洋环境和场景再现、琳琅满目的海洋生物标本与模型,以及令人震撼的沉浸式数字新媒体展示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广袤而奇妙的海洋之中,近距离感受海洋的深邃与壮美,享受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例如,在展项深海奇航的打造中,为了让观众拥有“垂直海洋”认知维度,展项实现环幕多媒体与动感平台完美配合,观众体验过程中,仿佛搭乘“深潜器”,从波光粼粼的海面一路下潜到一万米的幽深海底。在这里,海洋的“奇景”“奇遇”“奇观”“奇迹”尽收眼底,身体感知与视觉震撼的双重冲击,让观众建立起对深渊科学的立体认知。
逐梦星辰展馆则把故事融入情景,把探究实践结合感官体验,使观众在沉浸式的环境内激发好奇心、发现兴趣点、提出问题,并开展主动的探究活动。在“超越未来”剧场设计中,让观众在直径10米的穹幕剧场内开启一段极具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跟随航天员的视角,在2084年的火星见证地球凌日奇观,激发公众科学想象力的同时,也引导公众完成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叩问。本剧场还搭载了目前世界领先的天象模拟演示系统,内置盖亚星表中银河系13亿颗恒星的详细空间数据,可带领观众在任意时间和空间尺度下遨游星空。
科学家精神:点燃观众科学探索热情
近年来,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从“深潜”到“深钻”再到“深网”,我国深海探测开发事业蓬勃发展。
走进广东科学中心的“探秘海洋”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的精密模型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它们宛如沉默的勇士,静静诉说着深海探测的壮丽征程。触控式虚拟操控平台与多媒体演示系统相得益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深海之中,亲手操控着这些国之重器,感受深海探测的惊险与刺激。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对“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团队攻坚历程的聚焦展示。那一个个艰难险阻,如同汹涌的海浪,考验着团队的意志;一次次突破创新,恰似闪耀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用严谨求实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诠释着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逐梦星辰”馆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甘德发现金星逆行到南仁东建造“天眼”、从“冯如一号”到C919、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北斗新丝路的搭建、“天问一号”的成功着陆以及“嫦娥六号”的满载而归,展馆通过展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取得的显著成就,增强观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教育,引导观众、特别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结合人类探索宇宙的展示线索,展馆介绍了12位科学家的故事,包括伽利略、爱因斯坦、冯如、钱学森、叶叔华等。观众透过一个“发现之镜”看到不同科学家的故事,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激发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教育理念的融合以及科学教育的提质也是科学中心在打造新馆时重点考虑的,其中“逐梦星辰”馆在互动展示设计上,充分把握新课标对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获取”转向“观念建构”。以“宇宙”这个知识点为例,展馆通过“宇宙日历”和“宇宙尺度”两个展项,让观众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去探究,与自我知识体系里的熟悉概念建立联结、类比,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概念以及内化形成宇宙与人之间关系的观念等。
融入地域特色:生动演绎广东科技文化故事
展览深挖本土地域特色,生动呈现地域创新成果,深入解码岭南自然生态密码,为展馆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展览结合广东海洋事业发展实际,精心策划“广东海洋”与“红树林”等展项,其中“广东海洋”全方位介绍了广东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状况、未来蓝图规划,并展示广东14个沿海城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地域科学技术成就与文化特色,让观众对广东海洋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红树林”展项则聚焦于广东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红树林自然景观,深入阐释其生态特性与重要性,旨在增强观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踏入探秘海洋展馆,仿佛步入了一个神秘而瑰丽的海洋微观世界。堪称海龟界的“巨无霸”的棱皮龟标本展项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据了解,展馆内陈列的4只海龟标本系由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别提供。该自然保护区叶明彬研究员介绍:“这4只海龟标本包括绿海龟、蠵龟、玳瑁、棱皮龟四个品种,是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外展出海龟品类最齐全的一次。其中,棱皮龟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体型最大、唯一能到北极地区活动的海龟,其标本极为稀少,在探索海洋古生物起源和演变方面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将这些极具科研和科普意义的海龟样本落户到广东科学中心,也是为了能让标本充分发挥其科研教育价值,为公众提供一个学习了解海洋‘活化石’的平台和窗口,通过现代化展陈设施,更好地普及海龟的形态结构特征和海洋生态保护知识。”
除了珍贵的海龟标本,展馆内还展出了珊瑚标本、海底矿物标本、地层岩石标本,以及贝类标本等以及珊瑚及鱼类活体,这是广东科学中心第一次将这么多真实标本以及海洋生物活体(鱼类和珊瑚等)进行集中展示。
据了解,在此次展馆研发设计中,广东科学中心与中山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及广东海洋大学等高等学府与科研机构展开密切合作,获取丰富的展示资源和专业的内容审核把关,一起为公众讲好广东创新故事。
下一步,广东科学中心将继续立足公众高质量科普服务需求,紧紧锚定前沿科技成果的展示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目标,精心策划并持续推出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质展览,做强 “科学普及” 这一关键羽翼,持续提振科普能力建设,实现科普和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