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哈达铺的灯光》亮金城 红色星火映山河
摘要:《哈达铺的灯光》以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转折为叙事核心,通过艺术化的舞台呈现,再现了"一张报纸定乾坤"的红色传奇,为观众带来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中国发展网讯 一盏灯光穿越时空的精神图腾、一张报纸改写历史的战略密码、一代人勇毅前行的足迹照亮复兴征程…… 3月28日晚,由甘肃演艺集团话剧院历时两年精心打磨的大型红色革命题材原创话剧《哈达铺的灯光》在兰州音乐厅首演。
《哈达铺的灯光》以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转折为叙事核心,通过艺术化的舞台呈现,再现了"一张报纸定乾坤"的红色传奇,为观众带来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戏剧张力再现历史抉择。全剧聚焦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进驻陇南哈达铺镇的史实,围绕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发现《大公报》披露陕北根据地存在的戏剧性情节展开。舞台通过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将军民鱼水情、无名战士的牺牲奉献、领袖深夜研读报纸等场景有机串联。演员的汗水,融入剧情,每一幕都是岁月的剪影,台下目光,紧紧跟随,被这传奇深深吸引。
艺术创新诠释红色基因。一盏摇曳的马灯贯穿始终:它是毛泽东深夜研读《大公报》时的思想火光,是老乡为红军伤员熬药时的温暖守候,更是七千将士踏上陕北征程的引路明灯。而那张改变历史走向的1935年《大公报》,被艺术化处理为从天幕垂落的巨型装置,泛黄报面上"陕北有赤色根据地"的铅字随灯光渐次点亮。 该剧突破传统主旋律叙事模式,运用现代戏剧语汇重构历史现场。舞台设计以"马灯"为核心意象,灯光随剧情转折明灭变幻,象征革命火种的传承不息。剧中既有毛泽东"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豪迈吟诵,也有炊事班长与当地老中医的诙谐对白,通过多维度人物塑造展现革命集体的精神图谱。特别设计的"报纸传递"长镜头调度,将情报发现过程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戏剧高潮。
微观叙事激活红色基因。在首演结束后,宕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秀峰说:“《哈达铺的灯光》用艺术语言激活了红色记忆,为新时代传承长征精神提供了创新范本。”
文旅融合赓续红色血脉。作为甘肃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该剧首演后将计划在全省开展巡演。演出团队创新采用"实景+剧场"双模式,在红军长征旧址排演沉浸式片段,打造移动的红色教育基地。
万里长征路,福地哈达铺。红色话剧在兰州的成功首演,如花开绽放,芬芳了金城的文化土壤,哈达铺的灯光,继续闪耀,将红色精神,远播四方。在舞台上,革命先辈的故事被生动演绎,带我们重走长征路,感受那炽热的信仰。愿这束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这部红色剧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用艺术之光重现长征转折时刻,展现陇上江南、千年药乡、山水官鹅、红色圣地的无穷魅力,为全国各地的游客带来一场洗涤心灵的“红色革命文化”礼赞,助推哈达铺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让更多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历史照鉴未来,星火永续华章。话剧演员介绍:“哈达铺是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途中改变命运的‘重大决策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征途上的‘加油站’。在舞台上表现长征的作品很多,比如瑞金、遵义会议等。但是把哈达铺作为核心,作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甘肃省话剧院挖掘甘肃本土红色资源,把哈达铺这一红军长征的补给地用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更多的人通过话剧的形式了解甘肃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了解哈达铺在长征中的重大功绩,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有意义。”
90年前,哈达铺的灯光照亮长征前路;今日,红色话剧的灯光点亮精神图谱。当观众在剧场参与"报纸拓印"体验,当游客在红军街扫描二维码聆听文物故事,历史的宏大叙事正在转化为代际传承的情感纽带。"灯芯再弱,能破千里暗;纸片再轻,可载万钧言。"这或许正是红色基因永续传承的密码——用一代人的光热,点燃下一代的火种。(宕昌县委宣传部 刘国庆、郑航)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