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都:探索出一条“党建+志愿”双擎驱动的生态振兴新路径
摘要:从昔日荒山的绿化到产业的金色发展,从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到全民志愿的广泛参与,武都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远意义。
中国发展网讯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以“志愿行”共筑“金山梦”,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双擎驱动的生态振兴新路径。从昔日荒山的绿化到产业的金色发展,从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到全民志愿的广泛参与,武都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远意义。
红色引擎领航,绿色实践筑基。3月13日,武都区四大班子领导率队深入姚寨镇义务植树点,与干部群众共同挥锹铲土、提水浇苗,栽植油橄榄等苗木千余株。陇南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肖庆康现场强调:“生态建设既要算‘绿色账’,更要谋‘长远利’。”2025年,武都区以南北两山为重点,计划完成695亩荒山绿化工程,栽植油橄榄等苗木17.9万余株,点播紫花苜蓿种子500公斤,覆盖7个乡镇45个村(社区)。
基层党组织成为生态攻坚的“红色堡垒”。陇南市生态环境局武都分局、武都农合银行党委和柏林镇、月照乡等机关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搬到植树现场,党员干部化身“绿色先锋”,累计种植油橄榄、雪松、黄连木、油麻藤等苗木2000余株。三河镇机关党支部以“山地植树+生态修复”技术助力矿山复绿,将志愿服务从“一次性参与”升级为“全链条服务”。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机关干部与志愿者代表在东江北山沟坎开展“护绿行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接力”的生动局面。
志愿同行添彩,青春力量播绿。武都团区委联合武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动百余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南山绿化带,开展扩穴除草、土壤改良等常态化服务。陇南市红十字方舟救援队、厚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用专业力量助力生态修复。“每一株幼苗都是未来的希望,我们用青春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青年志愿者潘宇亮在植树现场感慨。
志愿精神更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武都区两水镇将村民参与植树护绿纳入“巾帼志愿积分制”,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农户李银珍在自家庭院栽种油橄榄后欣喜道:“志愿者教技术、送树苗,现在房前屋后都是‘绿色存折’!”
绿富同兴共赢,生态经济惠民。武都区将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绿色银行”富民工程。作为全国油橄榄主产区,2025年全区种植面积突破65万亩,产业链产值预计超35亿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变身“摇钱林”——油橄榄种植户年均增收超万元,橄榄油、橄榄茶等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
“庭院经济”更添新活力。武都区马街镇创新“微菜园+微果园”模式,引导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经济作物,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村民李培源家的小院内,油橄榄与蔬菜错落有致:“过去院子堆杂物,现在种树又种菜,一年能多挣5000多元!”
双擎驱动未来,生态振兴可期。从姚寨镇的植树点,到三河镇的矿山复绿区,党旗始终在生态建设一线高高飘扬。武都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党建+志愿’模式破解了生态建设中‘政府干、群众看’的难题,实现了‘党员带群众、绿起来更要富起来’的质变。”
随着“北山绿化工程”持续推进,武都区“党建红”“生态绿”“志愿蓝”三色交织的生态振兴画卷愈发绚丽。这片承载着“绿水青山”梦想的土地,正以“双擎驱动”的创新实践,为陇南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武都智慧”,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篇章。(浩利禄)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