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下身子,从“一米视角”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摘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各地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梳理研究,形成一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供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借鉴。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程晖
儿童是城市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茁壮成长与欢声笑语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2021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等22个部门印发实施《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层面启动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地踊跃响应、积极贯彻儿童友好要求,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资金投入,出台一批增进广大儿童及家庭福祉的社会政策,建设一批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的儿童友好空间,涌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各地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梳理研究,形成一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供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借鉴。
在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儿童视角”
自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来,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例如,山东省菏泽市出台《菏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总则、规划建设、服务管理、保障措施等作出系列部署。
同时,《通知》指出,各地还成立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智库,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妇儿工委办、宁波教育学院联合成立儿童友好城市研究院,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指数等课题研究和业务培训等。
“一米高度”,是孩子们视角的高度。建设好儿童友好城市,需要俯下身子,代入“儿童视角”去进行政策的制定。各地的做法各具特色。比如,《苏州市城市更新中儿童友好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社区、出行)(试行)》明确提出,在开展城市社区、出行系统新建(改扩建)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中,将儿童友好社区和出行系统建设相关标准作为审查要点,从源头上提升儿童友好空间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再如,广东省东莞市印发《关于在城市发展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决策中引入儿童影响评价的通知》,以重大规划、政策、项目作为分类评价对象,围绕“儿童友好”理念分类确定评价内容,在规划编制、政策起草、建设项目报审流程中分类分级嵌入儿童影响评价环节,确保儿童权益充分保障。
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中体现“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简言之,就是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各地在这方面的做法可圈可点,具体来看:
——公共空间建设充分体现儿童友好。具体举措包括,推进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拓展儿童友好自然生态空间、推进儿童友好空间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例如,江苏省昆山市“插花式”推进小微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就是通过实施“昆小薇·共享鹿城”专项行动,对城市主次干道、街头转角、老旧小区、口袋公园等居民身边的9类小微公共空间开展微更新。以儿童健康成长需求为导向,利用植物装饰、景观铺装、彩绘涂鸦等艺术手段,完善空间功能结构,打造“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城市新气象。
——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充分保障儿童优先。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完善便捷可及、具象可感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如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静安区、浙江省嘉兴市等多地绘制儿童友好地图,串联全市域场馆、企业、乡村等儿童友好单元,更好服务广大家庭和儿童游憩需求。二是推进数字赋能儿童公共服务。例如,2023~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连续两年以市政府名义高标准举办全国范围的儿童友好数字大会,率先在全国出台儿童友好数字化建设方案,成立儿童友好数字产业联盟,推出儿童友好数字示范片区,为儿童提供更加多元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搭建儿童友好数据汇集平台,“一站式”集成儿童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数据,动态掌握儿童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情况及短板弱项;打造基础教育、健康诊疗、文化体育等数字化服务场景,有效提升儿童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为全体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具体来看,一是加强特殊儿童群体关心关爱。例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建立困境儿童联合帮扶“三单”模式,即整合救助政策“菜单”,统筹生活、教育、医疗、法律、心理等5大领域困境儿童救助政策;主动上门接受“点单”,为困境儿童提供探访关爱、主动发现、多元救助等一站式服务;拓展未成年人“名单”,将救助政策从困境儿童拓宽到未成年人。二是筑牢儿童发展安全屏障。例如,山东省威海市综合治理校外周边交通,加强学生接送安全保障,在到校和放学高峰时点,分年级做好进出校园引导,通过微信小程序和学生乘车显示信息大屏向家长推送学生离校信息,确保学生上下学接送安全高效。
在探索深化和建设路径上听听“儿童心声”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各地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有着不同的收获和思考。
首先,因城施策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例如,云南省昆明市打造儿童友好“春城名片”,将儿童友好与春城湿地自然风光、优质文旅资源有机结合,在滇池绿道组织亲子跑、生态跑等大型活动10余次,吸引约5000组家庭“打卡”。
其次,拓展儿童参与渠道。例如,北京市海淀区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布《“我的社区我的家”社区儿童参与行动导则》,搭建“儿童信箱”建言微平台,打造“童心同意”儿童参与品牌,开展“儿童观察员”实地体验培训,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基层社区治理;依托居民议事厅等平台,围绕社区文化活动、公共空间、公共环境等议题,邀请儿童与居民代表共同讨论,听取儿童意见建议;组建“社区小管家”儿童行动联盟,打造线上线下儿童参与体验线路,将儿童参与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和各类儿童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推进儿童友好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例如,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湛山社区推动辖区企事业单位多元参与儿童友好,成立儿童友好联盟,将每个月的6日固定为“儿童友好日”,组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向儿童开放,组织青岛市妇儿活动中心等29家辖区儿童服务企事业单位,面向儿童推出儿科义诊、心理咨询、反诈宣传、趣味编程、乐器演奏等51项服务项目,累计参与儿童超过5000人次。
此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加强儿童友好理念的宣传推广格外重要。《通知》中也列举了各地在加强经验交流和互学互鉴、构建多元化立体式儿童友好宣传矩阵、以儿童友好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突出做法。比如,江苏省无锡市全覆盖立体式营造儿童友好浓厚氛围,具体措施包括:突出载体多元,建立“六一”儿童友好宣传月;突出品牌特色,举办“汇聚星光童享锡望”世界儿童日主题活动和点亮城市地标等行动。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