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 广州在行动
摘要:活动现场发布了海珠湿地新物种“海珠微瓢虫”、2024年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2024年年广东省“湿地公园+”“小微湿地+”试点建设名单,启动了2025年广东省“红树林知多少”知识竞赛,进行了“保护红树 守护候鸟”行动授旗仪式,并开展了红树林植树活动。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2025年2月2日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动员全社会关心湿地、保护湿地,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2月16日上午,省林业局和广州市政府在海珠湿地举办2025年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驻广州专员办,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市政府等单位有关领导以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园林局、市水投集团、各区政府、各区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湿地保护社会团体相关负责人约130人参加活动。
活动上,王焕清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辞并指出,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市上下坚持系统保护和治理,建立1+1+2湿地保护规划体系,湿地和红树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加快建设以碧道、碧带、绿道等为支撑的城园融合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一万公里慢行游憩空间,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湿地公园、重要湿地和小微湿地,实现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休闲游憩融合发展。海珠湿地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等荣誉,南岗河、派潭河被评为全国幸福河湖,流溪河、增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广州入选全球自然城市计划并获得“灯塔城市”称号。
活动现场全面展示了广州市以及各区湿地保护建设工作成效。近年来,广州市坚持守正创新,全力建设湾区湿地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示范。构建“三区六廊三核九芯”湿地保护发展空间格局,形成1+1+2湿地保护规划体系,设立市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湿地资源矢量数据库,印发《广州市小微湿地建设导则》《广州市主要红树植物推荐名录》等技术指引,构建“六个一”湿地支撑体系。建成湿地公园25个、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3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5个、湿地保护小区32个、小微湿地28个,认定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重要湿地5处、市重要湿地5处,建立湿地分类分级保护体系。发现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海珠微瓢虫等3个新物种,海珠湿地鸟类种类从72种增至201种,南沙湿地发现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旗舰鸟类频频驻留,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培育湿地自然学校,创建全国、省级自然教育基地,研发湿地自然教育系列课程,荣获全国自然教育活力城市称号,成功打造湿地自然教育品牌。推进“湿地+”试点建设,在海珠湿地、花都湖湿地、南沙湿地生态恢复实践基础上,树立复合人工湿地、河口湿地和河道矿坑生态修复典范,营造修复红树林230公顷,丰富优质湿地生态产品供给,带动周边社区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吸引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落户的“虹吸效应”。
活动现场发布了海珠湿地新物种“海珠微瓢虫”、2024年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2024年年广东省“湿地公园+”“小微湿地+”试点建设名单,启动了2025年广东省“红树林知多少”知识竞赛,进行了“保护红树 守护候鸟”行动授旗仪式,并开展了红树林植树活动。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