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多措并举让黄河之滨更美
摘要:5年来,甘肃省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王 斌 邵鹏璐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期间,登上兰州望河亭观景平台,俯瞰美丽的黄河风情线,盛赞“黄河之滨也很美”,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要求甘肃切实担负起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重任,为黄河生态治理保护作出应有贡献。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来甘肃,实地考察了黄河中山桥段,寄望“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5年来,甘肃省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接下来,甘肃省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感恩奋进”,以切实举措助力“黄河之滨会更美”,着力营造全省上下共抓黄河大保护、共促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使命担当 展现首倡之为
“2019年以来,甘肃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肩负起首倡之地的光荣使命,强化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展现上游作为,全力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达选祥在介绍甘肃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总体情况时说。
2021年10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后,甘肃省在沿黄9省区中率先印发省级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一带四区多点”生态布局和“一带一核三基地”发展动力格局。随后,5个专责组和省直有关部门分领域印发“十四五”实施方案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等10个专项方案,沿黄9市州及兰州新区分别印发区域规划,形成了以省级规划为主干、市州规划和部门专项方案为配套的“1+N+X”规划体系,搭建起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四梁八柱”。
近年来,甘肃省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系统部署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建设甘南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重点工作。
与此同时,甘肃省紧抓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围绕规划目标的实现,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为重点,谋划了一批黄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修复、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文化传承保护等重点项目。五年来,甘肃省已累计争取黄河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31.5亿元,支持兰州市城区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玛曲县湿地保护与修复、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实施。
不仅如此,据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张俊峰介绍,2019~2023年,甘肃省安排各类资金869.62亿元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5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增长63.7%,年均增长13%,为支持沿黄各市州和兰州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5年来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生态保护成效明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甘肃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顾克勇介绍,2019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4.5亿元,2021年、2022年相继突破7000亿元、800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8793.9亿元,是2019年的1.3倍,占全省的74.1%。按不变价计算,2020~2023年年均增长4.8%。
此外,甘肃省践行以区域合作带动全域治理。例如甘肃与青海谋划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修复、兰西城市群建设、甘青旅游大环线合作开发等事项;与四川签订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动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陇电入川等工程。甘肃与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5省区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与四川、宁夏、青海3省区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形成了全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良好局面。
坚持系统治理 提升环境质量
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共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有力保障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成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一期工程,沿线城市等重点区域实现防洪达标,其中兰州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洪水;实施了10条主要支流、150条中小河流和28条重点山洪沟道防洪治理,累计治理河长2198公里,有效保障黄河流域无重大水灾害发生。
今年1~11月,甘肃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92.7%,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中,由去年13位上升至今年11位,高出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黄河流域9省区由第4位上升至今年第3位。甘肃省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散渡河小河口村断面首次实现消劣,14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均达到“长治久清”级别,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印发《甘肃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统筹布局黄河流域重要生态修复工程。聚焦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草原退化沙化、土地损毁、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护山、保水、治湖、护林、调田、育草、固沙等系统治理,提升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累计完成修复面积16.25万公顷。
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争取中央资金支持6亿元,组织实施甘肃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两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计修复面积2244公顷。加大省级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在黄河流域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1个,治理面积4800公顷。
主动对接,积极争取2024年“三北”工程重点项目53个,下达资金47.46亿元。与内蒙古、陕西、宁夏等沿黄省区签订合作协议,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扩绿量、提质量、增总量。近3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累计开展营造林638.20万亩,草原种草改良897.38万亩,分别占全省的60.95%、47.11%,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
一项项举措,彰显了甘肃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一项项成果,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甘肃智慧”。
近年来,甘肃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开发与保护,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协同推进 谋划长远发展
“过去几年所做的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甘肃省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和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压力依然存在。”张俊峰分析,从省情实际看,甘肃生态的复杂性、脆弱性特征仍然没有变,89%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14%,地质结构复杂多样,不少地方极度干旱,植被覆盖稀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加之甘肃省是西部老工业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产业结构偏重、“两高一低”形态明显,生态环保压力和安全风险叠加。
为此,达选祥表示,下一步,甘肃省将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积极谋划争取项目,全面落实“1+N”政策体系,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节水治水、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重点工作。
始终坚持保护为先。以提升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和重要支流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手齐抓,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印发实施甘肃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实施方案,谋划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防沙治沙重大项目。紧盯农业面源、工业生产、城镇生活、尾矿库四大污染源,坚决打好水源涵养主动战、水土保持阵地战、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始终坚持治水为要。统筹开源和节流协同发力,细化落实“四水四定”举措,坚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生态节水控水“四大行动”,持之以恒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打造健康美丽幸福河湖。扎实做好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白龙江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国家西北水网编制等相关工作,加快景电二期提质增效等工程建设,增强水资源跨区域配置能力。
始终坚持产业为重。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政策叠加机遇,抓好“1+14”产业链攻关,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高标准打造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和河西走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加快推进陇电入川等电力外送通道和骨干网架建设,实施一批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项目。锚定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方向,实施新一轮粮食产量提升和种业振兴行动,做优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甘肃)节点和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做好电力网、算力网“双网”融合文章,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始终坚持文化为魂。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工程,深入推进黄河文物抢救性、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实施古建筑、石窟寺等各类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深入挖掘阐释黄河文化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和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加强黄河文艺精品创作展演。统筹做好文化创新发展和文旅资源开发,加快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创建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做足做好“旅游+”文章,努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始终坚持民生为本。落实落细“一键报贫”机制,健全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体系,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扎实做好安全生产、保供稳价、关爱帮扶等工作,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布局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公共服务整体提升,让群众获得感更加真实可及。把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同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群体就业工作,促进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始终坚持安全为基。坚持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健全水沙调控机制,强化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工程统一调度,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江河主要支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加强部门协作,扎实推进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常态化实战演练,完善灾害应对预案,备足应急救援物资,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全力保障黄河安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今明两年是‘十五五’规划编制期,我们将进一步做深做实重大课题研究。同时,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编制甘肃省‘十五五’黄河战略建设规划,联合周边省区研究谋划一批事关长远的跨区域项目,力争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达选祥表示。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