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千年古韵有“新风” 秦马俑一号坑展厅通风空调全面投用

2024-12-24 12:03 中国发展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摘要:2024年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成开放45周年,为提升场馆设施,博物院启动了提升改造工程,在一号坑加装空调设施,提升游览舒适度。

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由中建三局数字工程公司承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坑展厅通风空调施工项目圆满通过竣工验收,这是该展厅自开放以来首次引入通风空调系统,标志着古老遗迹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为这支沉睡千年的地下军团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号坑展厅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面积最大的展厅,受70年代建设条件限制,未设置空调系统,冬季展厅温度低,夏季室内炎热,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参观环境并不理想。2024年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成开放45周年,为提升场馆设施,博物院启动了提升改造工程,在一号坑加装空调设施,提升游览舒适度。

据悉,在项目施工之前,通过对原始主体设计荷载复核,一号俑坑展厅主体结构无法再增加多余荷载,在屋面及外墙围护结构不增加空调设施。同时考虑展厅内部上空范围可能受坠落、维修等因素影响,决定不增加空调设施。因此设计将空调机组分散布置,放置于南北两侧室外地面,冷热源接口位置预留在贴临一号坑北侧的三号坑展厅东门庭前,并对风管进行隐蔽处理,送风风管及回风风管均在外墙窗台处进入室内,不影响室内原有采光及安全性。

区别于传统封闭空间内部空调系统,打造半封闭空间的局部空调系统,协调“空调区域”和“非空调区域”之间的热湿平衡,营造“贴附/卷席”的空间气流组织,提升游客参观体验,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能耗、噪音等不利因素,营造场馆内优良的文保环境。  

为了献礼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空调改造项目于6月21日开工启动,决定于空调系统8月30日投入运行,因此有效施工周期仅67天,同时要求每日6万人次不停观,这给提升改造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一是工期紧张且旅客游览将限制施工空间。中建三局数字工程公司进场后,决定将方案优化与智能建造结合,这个是履约与现实的双向选择,也是智能建造在古建筑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综合各项因素,决定采用全专业数字化建造技术,保障项目高效率、高质量地顺利实施。首先,项目对现场52处关键点位进行复测,确定调差段,为标准模块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设备、现场1:1还原建模深化,优化设备基础、钢围护结构组件搭接方式、将支架由现状墙面受力优化至新建结构支撑节点,同时依据模型对管线支架进行设计、管卡预留冲孔位置进行深化、外围护结构装饰造型进行方案比选,每一个单项我们为现场提供至少3版方案进行选择,确保各方案优缺点全部呈现,力争评审一次通过。整个项目实现原设计图纸95%的优化量,BIM图纸交付中建三局数字工程公司西北产研中心深化,厂区引入激光管板切割机、Solid Edge 2D Nesting排料软件等先进设备,完成各类钢型材、支架、管件的排料、切割及预制加工,精确的设计、加工技术使项目的材料损耗率降至4%。模块加工完成后以成品运输至现场,厂区3条生产线、4个工区、现场6个断面不间断施工,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流水化装配作业,高达95%的整体预制装配率使项目仅耗时45天即完成现场南、北两段区域空调系统全部施工,并快速接入动力中心,实现供冷运行。

每天到下午六点半,日幕西沉,游客渐渐散去,与兵马俑坑中泱泱挺立的秦军相得益彰,中建三局项目建设“军团”阔步进场。“白+黑”无缝对接,工作流程交错进行,成为项目如期完工的重要保障。

二是空调提升改造项目本身没有难度,但我们既要确保廊内游客的舒适,又要保证廊外游客的“0伤害”,才是更大的难题。其次,兵马俑场馆是典型的“古建筑”,红砖结构让历史的印记生动鲜活,公司毅然决然决定保留“古建筑”的魅力,决定重点关注对文物“0伤害”的同时如何保证建筑荷载问题。

着眼于文物密集,经过一次次的设计优化,项目优化开挖基础为现状地面增加钢梁进行散水找平的新基础模式,避免了因大设备切割、回填靠近文物,振捣较大对文物产生影响。展厅现状结构使用年限已较长,我们设计了从外围护结构悬挑至廊内的新型支架形式,巧妙的不增加文物展示区的结构荷载。针对廊内文物苛刻的温湿度要求,我们优化了送风口、增加了回风静压箱,对气流组织进行了模拟优化,使展厅游客区域形成体验感较好的“空气湖”,同时又能保证中心文物的温湿度变化处在可控范围内,在项目中引入空调智慧控制系统,在每组块中心区域布置控制柜,总控点位达140 处,利用AI优化空调设备运行、故障精准预测,真正让展厅吹上现代“科技风”,同时也实现了对文物的 “零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融入博物馆历史文化环境,项目团队精心设计空调机组“外衣”样式,经过多轮方案比对和实体打样,最终确定室外机组上部装饰继承展厅原有的秦味窗花风格,通过氟碳喷涂技术,使装饰与建筑实现艺术格调相统一,现代设备与古老建筑相得益彰。

《云梦竹简·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俑坑内出土的秦弩、前羽,以不足0.02毫米的误差向我们彰显着大秦军工来自2000年前精湛的“模件”技术。如今我们用25天,31套图纸,416根钢柱,1144根钢梁,764块钢板,1768个管道支架预留孔……在2000年后的今天,另一支兵团以“数字化装配”完成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如今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坑展厅告别了夏季闷热、冬季严寒。生态软风拂过,既守护了文物的安全,又让游客在惬意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正如项目经理王浩所言,改善游客参观体验的同时,也能让大家能更愉快地认识历史,见证大秦帝国的传奇。(程枫)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