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基层治理创新助力苏州高质量安全发展

2024-12-09 15:26 中国发展网

摘要:苏州的创新实践不仅夯实了安全发展的基石,还增强了安全发展动力,筑牢了安全发展基础,奠定了安全发展根基,并保障了城市安全发展,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安全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唐钧、李治宏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安全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苏州市通过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创新社会治理、优化基层治理效能机制,迭代基层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落实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扩宽绿色发展适用面,强化基层平安法治、固化社会稳定等方式,为高质量安全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一、创新基层党建模式来夯实安全发展基石,强化基层勇于担当的组织保障

基层党建是苏州市高质量安全发展的基石。苏州市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高质量安全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创新基层党建模式上,苏州市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力,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党员教育培训等方式,确保党员队伍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推动高质量安全发展。一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创新基层党建模式,探索“党建+安全”、“党建+产业”、“党建+治理”等新模式,苏州市充分发挥党建的“红色纽带”作用,将社会责任感高、安全管理优秀的企业用联盟共同体的形式组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强政企联动、条块联动。围绕安全工作先进经验、前沿设备技术,积极链接园区龙头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先后举办座谈会、沙龙等150余次,互学互鉴,研究机制,稳步提升企业在安全发展、应急处置、科学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同时,整合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专业力量,建立实训平台、示范课程等,创新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安全资源库,形成了1个危险作业公共服务平台、8个行业领域专家库、8家实训基地、30余个专项示范品牌,以全方位、多维度赋能基层企业安全发展,并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基层组织的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在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上,苏州市积极推动党员干部进基层,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进农村实施“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基层勇于担当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来增强安全发展动力,优化基层治理效能的提质增效机制

在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一方面,苏州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作参与机制,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专业化。苏州市利用党建联盟、企业生产联盟“双联盟”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激发基层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在安全发展阵地的凝聚力、战斗力,使成员之间实现物理联合,形成紧密协作、携手共进的联盟共同体。同时以安全发展理念为先导,全面推进联盟成员单位党组织之间联建共建,调动联盟成员单位的党员干部整合自有资源、产业链资源,举办首届应急产品展示与对接会,汇聚多家企业参展,同步开启“线下参展+线上直播”及专题讲座,畅通安全产品供需循环,筑牢基层安全屏障。另一方面,苏州市以党建+安全“双联盟”的新模式为引领,更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安全互助、管理互查、经验互鉴、应急互援”的工作宗旨,建立安全知识联学、优势资源联享、实践活动联办、人才队伍联建、提质增效联促、重点工作联管的“六联”机制,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形成协同发展的政企合力,建立起联盟单位互帮互学、共创共赢的新机制。此外,加强联盟单位“比学赶超”,组织开展个人、企业职工安全竞赛活动,涵盖安全改善优秀案例、信息化安全生产优秀管理工具和安全生产技能比拼等环节,从中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一步激发企业提升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事故防范能力的内生动力,将党建+安全“双联盟”作为基层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的助推器。通过六项“联动机制”,全面搭建政-企-公众沟通“桥梁”来加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提高基层治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优化基层治理效能上,苏州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入基层,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优化基层治理效能的提质增效机制。一方面,苏州市通过梳理基层行政审批需求,积极对接县、市行政审批局、大数据局资料共享要求,制定苏州市级基层部门“两个免于提交”清单,方便公众、企业窗口办事。完成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一件事一次办”部门闭环办理等,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键评价”办理模式。通过推进“一网统管”,积极配合开展“一网统管”建设对接工作,依托专业团队构建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防灾减灾等3大类专题模块,并使基层参与全市综合执法指挥平台建设,依托建成在用的苏州市行政执法系统作为支持,为全市综合执法指挥平台提供安全生产执法方面“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区”的协调保障,加强基层智慧政务建设,推动基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移动办理,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苏州市注重加强基层智慧安防建设,推动基层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提高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专业化。通过定期开展社区协商、居民议事等活动,让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民主性和有效性,优化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质增效机制。

三、迭代基层产业结构来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促进基层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加快基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苏州市注重加快镇、社区、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推动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方式来提高镇、社区和县等基层的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良性循环。一方面,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苏州市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等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到基层,达到为基层服务的目的,以基层产业结构来筑牢安全基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良性循环。一方面,通过加强区镇县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基层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四、落实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来奠定安全发展根基,拓宽基层“绿色发展”的适用面

在落实基层生态文明建设上,苏州市注重镇县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通过加强镇县区的污染源治理、推进生态修复等方式来扩宽基层“绿色发展”适用面,改善基层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苏州市建立了区镇安全发展“1+3”月度考核指数,通过量化考核,推动各镇县区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1”是区镇安全发展总体指数,“3”是指建筑施工、工业企业、消防安全3个单项安全发展指数,并由市住建局、应急局、消防救援大队等部门牵头,依据各镇县区月度事故情况、挂牌督办整改等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抽查结果情况,以百分制形式对各区镇进行打分、评价。同时,由市安委办按照工业企业安全生产40%、建筑施工安全30%、消防安全30%的权重,综合得出区镇安全发展总体指数,并每月发布排名。以此来加强工企业污染治理,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落实基层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苏州市积极推动基层组织的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推广绿色低碳技术等方式,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扩宽了基层“绿色发展”的适用面。一方面,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能源替代。另一方面,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新兴产业绿色发展。

五、强化基层平安法治来保障城市安全发展,固化基层社会稳定的长治久安制度

在加强基层平安法治上,苏州市注重加强镇县区的安全生产监管,通过完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等方式,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强化基层的平安法治。苏州市通过聚焦企业所需、群众所盼和日常监管工作中遇到的堵点、痛点、难点,组织监管员、网格员、企业安全管理员,建立党员攻坚突击队,亮明身份、争当先锋,进一步聚力重点、啃硬骨头,针对老旧设备、工改仓、生物医药载体标准化、工业载体、高层楼宇五个重点课题进行集中攻坚,深化业务创新,目前已形成《商贸类综合楼宇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租赁厂房安全管理导则》《苏州工业园区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导则实施指南》等成果来加强基层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建设,推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通过加强基层平安法治建设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加强社会稳定上,苏州市积极加强镇县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加强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推进社会治安智能化建设等方式来固化社会稳定的长治久安制度。一方面,通过加强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提高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治安制度智能化建设,推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应用。

苏州市的基层治理创新在高质量安全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它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苏州市通过创新基层党建模式、优化基层治理效能的提质增效机制,迭代基层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落实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扩宽绿色发展适用面,强化基层平安法治、固化社会稳定的长治久安制度等措施,全面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安全发展。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夯实了安全发展的基石,还增强了安全发展动力,筑牢了安全发展基础,奠定了安全发展根基,并保障了城市安全发展,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安全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作者及工作单位:唐钧和李治宏的工作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本研究获得苏州大学中国大城市发展研究院的课题支持和苏州市委编办的科研辅助)

来源: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蔡若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