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米视角”打造儿童“幸福空间”
摘要:“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经从先行先试迈向全面推进,未来需更加注重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推动儿童友好理念向更多城市覆盖、向农村延伸,推动儿童友好事业行稳致远。”刘明表示。
图为山东省章丘四中的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户外活动。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海莺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友好是一座城市应有的“温度和善意”,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发布《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比重近1/3。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从“1米高度”视角出发,发展“大手”牵起儿童小手。
政策引领构建儿童友好城市蓝图
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简而言之,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城市。
如今,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开展一个共同行动,即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广东省珠海市南村社区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微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儿童球场、亲子菜园等室外活动场地5万平方米,改造提升3条儿童上学道路,按照不同年龄分区域设置儿童活动场地,增加儿童友好标识,创造安全、绿色成长环境;湖南省长沙市为缓解上学路上因拥堵造成的接送困难,长沙麓山国际第二实验小学在运动场下架空层建了车库,新增240多个停车位,在全市首创不受天气影响、不增加周边交通压力的学生地下接送系统……
我国是儿童人口大国,当前约有0~17周岁儿童3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世界儿童人口的1/8。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承载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副研究员魏义方分析,近年来,一些城市先行先试,探索将儿童优先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儿童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不足、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不够等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托育方面,相较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托育需求,即使当前全部托位投入使用,也只能满足15%的家庭入托需求,一线城市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从国家层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全面开展各领域儿童友好行动,有利于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魏义方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表示,2021年3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同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儿童友好”逐渐成为试点城市的温暖底色。
实践探索打造儿童友好城市样板
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程中,多地持续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拓展儿童人文参与空间、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及友好自然生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组织发布《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3)》,这是我国首次编辑出版的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的发展报告。
今年,这一报告继续发布。报告共分四篇,第一篇为政策引领篇,围绕儿童友好理念、成长空间和儿童安全主题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第二篇为创新实践篇,围绕推进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五个友好”建设任务和体制机制创新,分享各地实践案例和有益经验。第三篇为友好推进篇,介绍了我国部分建设成效突出的城市年度建设进展情况。第四篇为发展展望篇,对更高水平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出展望。报告突出反映2024年最新进展,并在2023年基础上,进一步指引发展方向、突出工作重点、交流创新实践、完善推进机制。
据了解,截至目前,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分为三批次:继2022年全国公布首批14个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以来,2023年、2024年分别增加40个、39个,累计已有93个城市入选,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比重近1/3。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23年底,超130个城市(含直辖市城区)编制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任务举措和政策清单;90余个城市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部门专项规划。其中,不少城市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
在广东省佛山市,新城片区统筹3公里范围内“一带九馆两小园”打造全方位全龄段儿童友好空间。在东平河滨江湿地景观带内为儿童开辟探索自然、游乐休憩的专门区域,构建儿童友好生活圈。
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书南社区打造了“儿童友好路径”,在路旁墙壁上绘制打弹珠、踢毽子、丢手绢等生动展现儿时游戏的绘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设计理念,将儿童友好与社区文化有机结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福伟介绍,3年来,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强化系统集成、动员多方参与,全面推进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和发展环境友好,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道路。
社会参与共筑儿童友好城市未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深刻理解什么是“儿童友好”,不妨先反观那些“不友好”:室外健身器材都是统一的成人尺寸,公共空间的标识看不懂,洗手台和电梯按钮够不着……“一米高度”,并不只是最真实的儿童视角,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测量着其“温度和气度”。
让城市多些“一米视角”,需要政府、社会、儿童及家庭的协力推进。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以儿童友好空间为载体,让儿童友好更加可感、具象化。”彭福伟认为,下一步,城市政府可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推进城市市政公园(含社区口袋公园)、学校周边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让广大家长享有更加放心舒心的“遛娃”环境;结合实际制定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园、社区等分领域建设指引,确保公共空间和设施规划、建设、设计、适儿化改造统一标准、规范建设;通过绘制儿童友好地图等形式,串联辖区内公园、绿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各类儿童友好空间资源。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门编制印发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从适儿化改造、校外活动场所和游憩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指引,包括提出博物馆、音乐厅等展示与艺术表演设施要推进适儿化改造,展陈设施和儿童互动设备设施应符合儿童行为尺度,观众座席宜配备增高坐垫;推进郊野型公园适儿化改造,鼓励建设自然露营地等多功能活动驿站,建设与自然融合的儿童游玩空间等。
此外,有业内专家提出,在适儿化改造的同时,也要注重适老化改造,积极探索“老小结合”的空间融合模式。鼓励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复合利用、错时利用,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服务需求。
魏义方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应鼓励企事业单位丰富扩大面向儿童的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为儿童服务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营造儿童友好的社区环境,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
“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经从先行先试迈向全面推进,未来需更加注重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推动儿童友好理念向更多城市覆盖、向农村延伸,推动儿童友好事业行稳致远。”刘明表示。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