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人造光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人造光源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办公室加班、在家中休闲,还是在夜间出行,人造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背后,却隐藏着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11月12日,在庆祝建院五周年这一里程碑时刻,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朱佩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长时间暴露于蓝光下,可导致大脑损伤,甚至会缩短寿命。
朱佩璇说,常用的LED会发射出很大一部分蓝光(看起来越白的光蓝光的比例越大)。随着LED照明和显示设备的广泛使用,人类接收的蓝光越来越多。
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涉及多方面
睡眠障碍。中医认为:“天有日月,人有二目。”人的眼睛可以感知光线的明暗。进而调节人体睡眠生物钟。在自然界中,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就是光线通过眼睛对人体睡眠时钟调节的结果。现代夜间人造光会让人错误地认为夜间还是白天,所以人体睡眠时钟会被延后。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人造光对睡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人造光源释放的蓝光会干扰睡眠,使人更难入睡。这是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而褪黑激素是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因此,如果在夜间接触过多的人造光,尤其是富含蓝光的光源,可能会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生物钟紊乱。生物钟是我们体内控制生理和行为节律的机制,它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夜间,我们的身体期望逐渐进入黑暗状态,以便开始休息和睡眠过程。然而,人造光的存在,特别是富含蓝光的照明设备,会干扰这个自然的节奏。
蓝光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穿透眼睛深处的视网膜,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种在黑暗环境中产生的激素,它有助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当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时,我们的身体可能难以感知到夜晚的到来,从而难以入睡或保持深度睡眠。
长期暴露在夜间人造光下,特别是持续性的蓝光照射,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这种紊乱可能表现为失眠、睡眠质量下降、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生物钟紊乱还可能对身体的代谢、免疫系统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眼睛健康问题。人造光对眼睛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长时间接触人造光,特别是电脑、手机等设备的屏幕光,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这是因为这些设备通常会释放蓝光,而蓝光的能量较高,长时间刺激眼睛会使其感到疲劳,甚至引起干涩、刺痛等不适症状。其次,人造光中的蓝光还可能对视网膜造成损害。蓝光能够穿透眼睛的晶状体,直接到达视网膜,对其造成光学损害。长期暴露在蓝光下,可能会加速视网膜的老化,增加患视网膜病变等眼科疾病的风险。参考文章:手机屏幕对眼睛和大脑的伤害
性早熟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在夜间使用人工光源可能会增加性早熟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人造光源可能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不仅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和睡眠,还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防止性早熟。
褪黑素的分泌在夜间黑暗环境下达到高峰,而光照会抑制其分泌。儿童在出生后的前三个月,褪黑素分泌的节律性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夜变化会逐渐明显。人造光源,包括小夜灯,对褪黑素的分泌也有影响,但目前关于小夜灯对孩子褪黑素分泌影响的数据并不多。另外,夜间人造光还可能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睡眠不足会加速皮肤衰老过程,导致胶原纤维流失和皱纹增多。此外,人造光源的蓝光还可能引发皮肤色素沉着,使皮肤出现色素斑等现象。同时有研究发现,长期在夜间暴露于人造光的夜班工人,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同时,人造光还可能影响胃肠功能、情绪状态和心血管、大脑及血管健康。
夜间人造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明显
据悉,夜间人造光对人的心理、情绪和认知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中人造光源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夜间暴露于光线之下,这种模式不仅导致了睡眠模式的中断,还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于夜间异常光线下可能会导致抑郁样情绪和认知障碍。研究发现,夜间不正常光线而不是节律或睡眠的紊乱造成了抑郁样行为。这项研究揭示了夜间光诱导负性情绪的神经环路,并指出这种影响可能与昼夜节律调控机制有关。
夜间人造光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和决策能力。由于睡眠是认知功能恢复和巩固记忆的重要时间,因此任何干扰睡眠质量的因素都可能对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照明心理学研究了光线对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光线不仅仅是为了照亮环境,它还可以对我们的情绪、注意力和生理反应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明亮的光线可能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而柔和的光线可能有助于放松和减轻压力。夜间人造光导致人长期处于高警觉状态,容易造成神经精神疲劳,诱发抑郁的产生。
朱佩璇建议,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睡眠环境的黑暗和安静,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可以使用遮光窗帘、眼罩等工具,减少夜间人造光的干扰。要有规律作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减少夜间人造光对健康的影响。尽量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频繁改变作息时间。建议21-22点熄灯,让身心能在黑暗环境里唤醒体内的修复机制。尽量在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也是改善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
朱佩璇最后建议,要多增加户外活动。比如,白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尤其是接触自然光,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户外活动还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君子之道,一驰一张”,日间户外运动累了,夜间在安静黑暗环境里才能睡得更好。同时,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特别是夜间。如果必须使用,可以考虑使用防蓝光眼镜或屏幕滤镜,以减少蓝光的刺激。睡前一小时不看手机屏幕等。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