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北京朝阳区建外街道强化科技支撑 赋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2024-09-26 09:5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成为新时代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朝阳区建外街道是北京市商务楼宇密度最高、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街道聚焦超大城市商务楼宇聚集区的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问题,强化科技支撑,探索重构数治组织模式,夯实数治基座,涵养数治生态,助力街道、社区百余人力量“一力当千”,全力服务保障辖区30余万居民、从业人员安居乐业。

一是坚持“互联互通”,助力指挥调度更加实时高效。

立足现有设备、技术、机制,加强协作,建成信息通畅、反应灵敏、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在楼宇共平台运行机制下,建成楼域互联视频会议平台,构建了街道、社区、楼宇、企业四级云上组织,13个社区、147栋楼宇实现线上视频互联,打造“区委-街道工委-社区楼宇”三级指挥网。织密“紧急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在居民小区入口全覆盖布设对讲广播系统,并逐步在街面重点点位布设网络音柱,在小区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构建应急广播公共信息发布平台,不断提高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发布效率。

二是坚持“数智融合”,助力监测预警更加智能精细

围绕“依靠有限力量,如何实现对辖区147栋楼宇16000多家单位全覆盖安全监管”破题,重点加强视频融合AI智能识别技术应用,打造“全程在线、精准监测、主动发现、智能预警、处置高效、服务便捷”的城市运行安全监管体系。

在指挥中枢,依托“数字建外”城市微脑,不断整合原有分散的应急资源,打破过去各自为战的格局。对接企业、居民信息系统,整合辖区内群租房、在施工地、交通治理、安全隐患排查等监管重点,实现“一企一档”“一危一档”式管理,实时监测建外辖区重要风险点运行情况,形成风险隐患热力图,为事中处置,事后分析提供快速有效的数据要素。在街道全域,统筹整合400余路图像数据资源,依托物联网和AI智能识别技术,24小时全天候自动采集问题、算法智能识别发现问题事件,实现风险隐患精准监测预警,做到能监测、早发现、早处置。例如:针对机动车违停等城市顽症痼疾,前端摄像头抓拍问题,服务器智能分析,直接通过程序和短信派单到管片人员,现场处置人员处置完毕后上传结果,整个流程可追溯、更高效。例如:开展智慧工地监管模式,监控探头自动识别烟火、未戴安全帽、渣土遗撒等要素,实时告警,固定证据,并向监管人员推送信息,工地施工情况一目了然,不戴安全帽等突出问题第一时间得到纠治。

三是坚持“实战实用”,助力安全监管更加为民惠民。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对辖区居民楼实施数字化分龄分段管理,加强老楼危楼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

比如,建外街道光华里小区紧邻CBD国贸商圈,但小区部分楼房房龄过高,建设质量相对较差,存有建筑安全隐患,且与周边的高档楼宇环境形成鲜明反差,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得不到满足。针对群众的迫切需求和街道安全监管需要,街道着力发挥数字化在城市安全运行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以光华里小区10栋老旧楼房开展智慧化安全监管,率先探索“数字化+城市更新”危旧楼房安全监管智能模式。一是现场勘查确定监管方案。根据建筑实际风险情况和《房屋安全风险隐患评分标准》,对10栋风险隐患丙级的居民楼,采用监测+人工巡查的模式来进行日常房屋安全风控管理。二是安装物联感知设备。结合楼栋实际情况,重点部位安装裂缝探针、倾角仪等感知设备,用于建筑安全风险感知。三是开发风险防控数字平台。结合云计算等新技术,配合各种探测器和传感器,对各类设备和环境超越阈值的情况进行预警管理,并生成预警列表,24小时不间断预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防控目标。四是完善住房安全保障机制。总结归纳危旧楼房建筑安全动态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进一步打造了居民、产权单位、街道、住建部门、社会力量五位一体的房屋安全保障体系。

(北京朝阳区建外街道办事处李楠、雷振新/供稿)

责任编辑:潘晓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