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罗勉报道 记者从汕头市文明办了解到,近年来,汕头市结合“百千万工程”,以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加强整治规划 乡村增颜提质
吹响村庄清洁号角。组织开展村庄“三清三拆一美一改”,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人居环境问题,全市1156个自然村全部纳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超 99%,已有1127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97.4%。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汕头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为推动传统村落保育活化,对已列入各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加强指导,并认真做好挂牌工作组织实施。
强化农房设计指导。明确既有农房屋顶、外墙、门窗、庭院微改造的风格、色彩、材料、技术要求,并提供施工图,引导农民传承潮汕传统建筑文化,根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文化传承、村庄类型等要素,因地制宜建造“潮汕风格、汕头特色”的宜居农房,全市共完成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约7193 万户。
拓展文化空间 丰盈“精神粮仓”
深化文明实践活动。以全市7个中心和76个示范所、站为主阵地并逐步延伸至全覆盖,打造“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品牌。丰富文明实践阵地形式,将乡村文化空间延伸到室外文化广场、祠堂内、榕树下、溪水边。
融合打造文化空间。深入开展文沁“百千万”活动,发挥宣传文化系统资源优势,搭建“文化墟市”新平台。盘活特色文旅资源,将乡村传统建筑、地道美食等特色元素进行串联,举办“狮头鹅文化节”“薄壳美食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利用乡村空闲用地、公园绿地、景区设施等场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多重功能的“乡村文化CBD”。
营造文化品牌效应。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创新体验感,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在妈屿岛、乡村文化特色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澳岛、南滨公园等地,联合社会力量共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步形成项目品牌。
挖掘特色资源 推进文旅融合
激发融合发展新活力。推进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陈慈黉故居等保育活化,打造具有汕头特色的文旅符号和网红打卡点,推动文化遗产“老地标”变为“新名片”。举办焰火晚会、英歌舞汇演、龙舟展演、“出花园”体验等活动,推动潮汕非遗民俗在传承延续中得到创新发展。
打造融合发展新引擎。开发城市地标积木产品,创新推出英歌舞手办、潮式旗袍等非遗文创,借助深圳“文博会”等平台加强对外传播推介。锚定“美食+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在节假日推出特色文旅项目,延伸打造“音乐节”“演唱会”“研学游”“夜经济”等文旅新业态新模式。
擦亮融合发展新名片。拓展群众文化阵地,试点推行“文化使者驻村助村”行动。举办“我们的中国梦一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擦亮“戏亭印象”“周五有戏”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深化移风易俗 倡导文明乡风
夯实基层移风易俗阵地。推动基层红白理事会建设,全市已设立红白理事会1003个,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涉农社区)设立红白理事会全覆盖,通过协助操办红白喜事促进文明乡风落实。
推动绿色文明生态殡葬。推广骨灰海葬、树葬等绿色殡葬,开展集体公祭活动,倡导“无烟祭扫”“鲜花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全市绿色生态安葬率超 30%。
培育文明健康婚俗新风。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倡导婚事简办新风,摒弃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不良习俗。举办首届潮汕幸福产业博览汇暨集体婚礼,推动婚姻家庭幸福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5·20”举办户外集体颁证活动,邀请新人参加“同心树”种植,树立婚事新风尚。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