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公益诉讼如何发力保护生态环境?
摘要: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检察公益诉讼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开展公益诉讼,检察机关以司法办案有效促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惩治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违法行为。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溶洞里搞养殖、草原上挖矿、湿地里种庄稼……面对这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违法行为,检察公益诉讼如何发挥威力?
【伤痕累累的溶洞】
贵州省毕节市的喀斯特溶洞数量多、类型丰富。然而,由于保护不力,一些溶洞一度伤痕累累。
2024年4月,毕节市人民检察院接到“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举报线索,经初步核实,毕节有12处喀斯特溶洞存在生态环境严重受损问题。
办案人员调查取证发现,有的溶洞被违法占用养殖家禽,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在溶洞内;有的地方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下溶洞;还有多处溶洞内存在大量生活垃圾和建筑废物,长期堆积散发着恶臭气味。
2024年5月,毕节市人民检察院向毕节市生态环境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对毕节市辖区内溶洞污染问题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推动问题整改,修复受损生态。同时,毕节市人民检察院指导各地检察机关对当地溶洞污染防治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办理关联公益诉讼8件。
溶洞内长期堆积的垃圾被清运,污水管道和养殖场等设施被拆除……经过检察机关的督促和有关部门综合整改,昔日伤痕累累的溶洞终于得到“救治”。
【草原上的“伤疤”】
2004年至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某煤业公司在未经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审批,也没有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手续的情况下露天采矿,占用、损毁天然草原6200余亩。该煤业公司虽然于2008年编制了复垦方案,但直至2021年4月,仍未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草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
巨大的矿坑如同一块“伤疤”,深深烙印在辽阔的草原上。2021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锡林郭勒盟分院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中发现这一线索。检察机关初步查明,因煤业公司采矿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和草原植被持续多年未得到有效治理。
根据有关规定,检察机关判断,西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均未依法履行职责,致使草原生态破坏、公益受损。经锡盟检察分院督促,西乌旗政府承诺于2022年底前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并恢复草原植被,但直至2023年3月仍未依法履行职责。锡盟检察分院决定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于2023年3月7日向西乌旗政府制发检察建议,但是问题仍久拖不决。
对此,检察机关于2023年6月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2023年11月1日,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截至2024年3月5日,当地已投入治理资金1亿元,并开展了有关生态治理恢复工作。
【被开垦的湿地】
2023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农垦分院在开展湿地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中,发现洪河自然保护区内数百亩地块被违法开垦耕种且持续长达数十年的问题线索。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因素,解决问题并不容易。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于2023年12月决定立案,成立由省检察院、省检察院农垦分院、建三江人民检察院组成的办案组,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取证。经查,洪河自然保护区于1993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重新确界,同期赵某等4名违法行为人已在保护区内违法开垦湿地并持续种植。截至2023年8月,已违法开垦537亩湿地,因行政区划调整及农垦体制改革,监管职能交叉、职责未理顺,导致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受损。
对此,检察机关于2024年3月邀请各相关方举行公开听证会。通过听证,各方对监管责任主体、种植行为违法性、退耕还湿生态修复责任形成一致意见,确认建三江管委会对违法开垦湿地的行为负有监管责任。检察机关向建三江管委会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开展系统整治,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
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检察公益诉讼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开展公益诉讼,检察机关以司法办案有效促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惩治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违法行为。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11.7万余件。随着推动精准规范办案、健全执法司法衔接联动机制、拓展案件线索等方面持续发力,检察公益诉讼将发挥出更大效能。
记者:刘硕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张晶
(原标题:溶洞里搞养殖、草原上挖矿……检察公益诉讼如何发力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