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突发环境事件数量虽降但防范仍需强化

2024-06-29 14:0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近年来,虽然基层环境应急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李天威认为,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队伍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综合应急救援队在山塘水库开展防汛救援演练。新华社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综合应急救援队在山塘水库开展防汛救援演练。新华社

本报记者 | 白  雪

今年6月是第23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在追求生产效益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环境安全,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10年来,全国每年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由700起左右下降到300起左右,近几年都是200起左右。其中,重大级别的事件每年大概2起左右,较大级别的事件每年10起左右。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天威在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数量虽降风险犹存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从数量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突发环境事件时空分布不确定性非常强,诱因复杂,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环境影响大,敏感程度高,防范处置的难度比较大。

“从事件的起因来看,生产安全和交通运输事故是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诱因。”李天威介绍,化工企业泄漏、火灾爆炸、尾矿库泄漏、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等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比例占到80%以上,违法排污等造成的比例不到10%。同时,自然灾害、历史遗留问题等也能引发次生突发环境事件。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而且通常跟其他的因素耦合叠加,给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防范带来了极大挑战。

“从污染类型来看,根据近10年的调度情况,约3/4的突发环境事件涉及水污染,约一半的突发环境事件涉及大气污染。部分环境事件造成了水、大气、土壤等多介质的污染。”李天威表示,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的污染物种类也是复杂多样的,有重金属、苯系物、石油类这些较为常见的物质。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二氯甲烷等一些新污染物,以及甲苯二异氰酸酯等这些少见的化学品。

李天威表示,突发环境事件往往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敏感度、社会关注度都非常高,一旦事件造成水源地污染或者是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就可能对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会造成较大的社会问题,容不得半点疏忽。

强化应急保障

“基层不强,我们就永远放心不下。”在李天威看来,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是环境应急的最前哨,应急能力的高低、大小直接关系到能否在第一时间控制事态、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地方第一时间把环境应急最基础的活干好了,后续的应急处置就主动多了。

近年来,虽然基层环境应急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李天威认为,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队伍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

因此,要切实强化应急保障。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条就是切实强化应急保障,逐步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按照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省级统筹、市级落实、县级协同的工作原则,明确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机构及人员,落实工作责任。

同时,还要强化应急队伍建设。生态环境部常备3支环境应急队伍,以生态环境部应急办为主体,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各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区域督察局等单位共同参与,对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

李天威表示,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至少建立两支综合应急队伍,确保能够同时应对两起突发环境事件。

以空间换时间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像足球比赛中的守门员一样,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由于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所以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不能临渴掘井。”李天威介绍,“按照以空间换时间的总体思路,指导全国各地编制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方案,提前找好可以利用的空间设施,到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就直接能派上用场。”闸坝可以拦截,水库可以调蓄,沟渠可以引流,多年的事件应对实践都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应急措施。

按照这个思路,生态环境部又深化推进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准备措施,全国600多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认定的化工园区,按照“一级不出厂区,二级不进内河,三级不出园区”的思路,建设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

与此同时,强化协调联动。2020年,生态环境部与水利部联合发文,指导跨省流域上下游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2022年,生态环境部与应急管理部签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协议,明确信息共享、处置联动等8个方面的合作内容,切实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