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夫妻间时间配置差异显著缩小
《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新书发布
摘要:日前,“中国时间利用报告”系列的第二本书——《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在北京发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守营
“时间都去哪儿了?”借用脍炙人口的歌曲,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杜凤莲教授带领下的团队,分别于2017年、2021年,在中国除新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29个省区市,进行了两轮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TUS)。通过与19个主要国家相关调查比较,发现CTUS的调查质量在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日前,“中国时间利用报告”系列的第二本书——《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在北京发布。
适度提高居民休闲社交时间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基于两轮调查所获数据,对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杜凤莲表示,中国工资劳动者存在超时工作(净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的现象。2017~2021年,超时工作问题有所缓解,工资劳动者的超时工作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各类劳动者的超时工作率也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基于CHIPS数据研究发现,1995~2018年,中国城镇雇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有所上升,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雇员占比也有所上升。较低收入组过度劳动现象更为普遍。如果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或者工作时间全部设定为40小时,则工资会下降18%~23%,且工资差距会有所扩大。
杜凤莲表示,本书对比了15个国家的时间利用状况,发现中国居民用于有酬劳动的时间较多,用于无酬劳动的时间较少,总劳动(有酬和无酬)时间排在中间;这与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类似。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用于休闲社交的时间较少;创造条件适度提高居民的休闲社交时间是中国未来努力的方向。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工作时间越长的国家储蓄率越高,家庭即期消费略低。已有研究表明,小孩越小,家长的投入回报率越高,对0~3岁小孩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最高。但是,父母因劳动时间长、收入较低,导致孩子需要的投入与父母能提供的物质和时间投入之间存在错配,工作年龄段的低收入群体尤为严重。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例相近,但对工作年龄段人群的保障支出不足。因此,加大对工作年龄段人群的保障,适当增加带薪假期,减少工作时间,有助于解决这一困境,促进消费增长的同时,更有助于服务业发展,减少对出口依赖,促进内循环,对经济增长也会有所帮助。
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在缩小
“中国女性用于无酬劳动的时间远高于男性,这意味着女性承担了更大的家庭责任。”杜凤莲表示,2017~2021年,中国女性的无酬劳动时间有所下降,而男性趋于上升,性别差异显著缩小;女性与男性的无酬劳动时间比由3.07下降到2.39。分活动类型来看,家务劳动、照顾家人和对外提供帮助等方面也呈现相同的性别分工模式。此外,无酬劳动的性别差异方面,乡村大于城镇、中低学历者大于高学历者、中低收入者大于高收入者。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认为,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公共产品,会让诸多学者受益。他表示,家庭内部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妻子、丈夫分别在无酬劳动、有酬劳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这对其劳动力市场表现、生活品质、主观幸福观等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以前,中国丈夫的有酬劳动时间多于妻子,而妻子的无酬劳动时间多于丈夫,家庭内分工呈现“男主外女主内”模式。杜凤莲团队通过2017~2021年调查到的数据分析,妻子与丈夫有酬劳动时间之比由0.70上升到0.74,无酬劳动时间之比由3.18下降到2.66;夫妻间时间配置差异显著缩小,家庭分工趋于平衡。妻子的总劳动(有酬和无酬)和自我照料时间均略高于丈夫,而闲暇时间显著少于丈夫。此外,家庭内分工的夫妻差异,乡村大于城镇,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大于无学龄前儿童的家庭。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教授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背景下,我们对于劳动供给的考察在关注人口总量的同时,也应注意个体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在就业模式发生变革的时代,要关注非标准就业者尤其是新就业形态群体的时间配置。另外,时间配置结构也应予以关注,因为它会影响劳动产出效率。除劳动时间外,学习培训、体育锻炼等人力资本投资时间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对各项时间配置进行细化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劳动供给的数量、结构和效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教授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时间配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其次,从现实角度来看,时间利用结构变化有助于理解社会转型和发展,时间利用研究对于政策制定、企业管理、家庭生活、个人时间管理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从目前关注的重点问题来看,报告聚焦了性别差异、儿童教育和养老几大问题,从时间配置角度给出细致描述,后续可以利用时间利用调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可能产生重要意义。
时间利用调查对于完善社会民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时间利用调查”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主要通过采集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活动信息,反映居民在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有酬劳动、无酬劳动、个人自由支配活动等各项活动的时间投入,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评估居民生活质量、测量无酬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分析民生福祉政策影响等。
这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民生调查,从时间利用角度客观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模式,对于完善社会民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超过80个国家开展时间利用调查。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司长张琳表示,通过时间利用调查,可以获取老年人群体运动健身、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间和场所等信息,这样就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文体服务;还可以获取父母陪伴和照料孩子生活、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这样就能够为研究完善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政策,为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统计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杨志勇表示,时间利用的数据库的建设是学术公共产品,在此基础上,为政策研究和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相比开创性的第一本,“中国时间利用报告”系列的第二本,从内容看,报告增加了时间利用调查方法的全球比较以及与2017年数据的时间比较等不同角度的比较分析,研究具有延续性,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视野更加开阔,时间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和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