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摘要: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方面,通过加强遗传资源保种选育、规范所在环境与生产种植管理、因地制宜挖掘生态潜能等系列措施,可有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近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绿色和谐”步伐。图为游人在滇池南岸晋宁区上蒜镇小渔村划船休闲。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白雪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家园。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凸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全民性,体现了各国政府、社会各界协力同行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通力合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海南特有的长臂猿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2022年底的六群37只。辽河口的丹顶鹤越冬种群由2014年的5只增加到2023年的114只,是历史最高记录;黑嘴鸥的繁殖种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3年的11357只,成为濒危物种保护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在近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我国通过采取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监管、压实各方责任、加强科学研究、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措施,对实现生物资源有效保护的作用十分明显。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方面,通过加强遗传资源保种选育、规范所在环境与生产种植管理、因地制宜挖掘生态潜能等系列措施,可有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比如,贵州镇宁县积极探索蜂糖李的种植规律,并协同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利用。目前,镇宁县蜂糖李种植面积达22万亩,产值约30亿元,带动1.5万户6.2万人实现户均纯收入增加6.7万元。
在智慧化监测监管方面,建立数字监管系统,合理设置监测网络与监测样方,研发物种自动识别系统等系列措施,可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评估的水平。例如,在浙江丽水,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数字监管系统,自动生成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和监测报告。内蒙古率先构建覆盖全区所有生态系统的“一站多点”式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新技术对于生态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由传统人为观测向技术捕捉的转变,可以自动识别动物的数量、种类。”张玉军说。
纵观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当前仍存在巨大资金缺口。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近日,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多边信托基金办公室在北京签署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以下简称“昆明基金”)有关合作协议,昆明基金正式启动。
在签字仪式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德森表示:“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数以千计的物种正面临生存威胁,森林正在减少,珊瑚礁正在消亡,这些使人类处于真正的危险当中。希望昆明基金的设立,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能够引起阵阵涟漪,带来全球各方对生物多样性事业更大的关注和更多的资金支持。”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也表示:“昆明基金将有望成为推动各国、企业及机构投资生物多样性的催化剂,使全球经济更加可持续、公平、公正并具有韧性。”
张玉军认为,昆明基金的设立和正式启动具有全球性的广泛影响,“生物多样性关系到所有人的福祉,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昆明基金的设立和正式启动,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责任担当。”张玉军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的态度兑现承诺,在克服自身发展困难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出资设立昆明基金并正式启动运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言必信、行必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与此同时,昆明基金的设立和正式启动具有突出的实践引领作用。昆明基金的启动正是引领各国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范例。昆明基金将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化运作,以无偿援助为主的方式,为发展中国家落实“昆蒙框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支持。昆明基金的执行将为“昆蒙框架”长期目标以及行动目标的达成,特别是全球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及其数字序列信息的惠益分享、外来入侵防控等关键性成果的实现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