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千家万户:博物馆让中华文明可知可感
摘要:科技赋能、理念创新,不仅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和“火”起来,同时,又以新颖的方式,将这些文物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宝贵价值理念传递到广大公众心中,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新华社记者
泡好一杯咖啡,随后打开电脑,轻点鼠标,范亚秋便“走进”了甘肃省博物馆的数字展馆,探寻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触手可摸的数字文物、细致入微的文图讲解,为她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灵感。
范亚秋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因工作需要,她经常沉浸式参观各种博物馆。在她看来,数字展馆就像博物馆的数字镜像孪生,给予了她赏心悦目的艺术体验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一场自由、舒适的探索之旅,不受时空限制,不必跋山涉水,也避免了节假日的人流高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场所在年轻人中的热度与日俱增,“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成为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上守正创新的源源动力。
经过多年的数字化探索,故宫博物院已经完成了90多万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建立起庞大的数字故宫资源库,超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已经向社会公布。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认为,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新办馆理念的产生,正在有效助力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创新价值被更多公众“看见”。
中国越来越多博物馆注重数字化建设,创新办馆理念,加强网上资源供给,减轻线下参观压力,在网站、小程序等平台办起了云上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展示,创新文物的展示传播水平,实现了24小时不打烊的访问,在满足公众便捷线上观展的同时,推动着中华文明可知可感,让公众将历史随身携带,由此而来的新模式、新玩法层出不穷。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动“智慧国博”建设。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的开发,让“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观众在云端就能欣赏国博的丰富馆藏和精品展览,“零距离”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中国考古博物馆去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展陈文物能够通过互动智慧屏带给观众沉浸式文物观赏体验。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里,游客站在“AI照相机”前,只需拍一张照片,就能与古人“同框”。
乘坐成都地铁与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名打造的博物馆主题地铁专列,乘客仿佛置身于移动文化驿站,随时可以观赏太阳神鸟、黄金面具等金沙文化遗产符号。
市民在成都乘坐金沙文化主题地铁列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新技术的加持让文物变得活泼起来,历史变得生动起来。
24岁的“上班族”李小敏是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曾参观过20多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她说:“文物互动触摸屏成为博物馆标配,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只要滑动屏幕,就可以触摸数字文物,进行互动,这比隔着玻璃看有感觉,画面更立体,角度更全面。”
如今,“牵手”数字技术、图像虚拟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珍贵文物活化展示进入新阶段。公众在场景还原、穿越时空中与古老的文化遗产亲密接触,沉浸式感悟厚重历史。
在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块看似平平无奇的电子屏幕“招揽”了不少游客。轻点屏幕上的甲骨文选项,与之对应的动物形象便会亮起,并发出相应的叫声。在声光电技术的辅助下,原本晦涩抽象的甲骨文,瞬间与现实场景有了连接。
中国文字博物馆综合运用“虚拟场景+屏幕融合”技术,制作了多款交互式小游戏“玩转汉字”,让游客可以通过更轻松直观的方式,了解甲骨文的构造原理,感知汉字的流变。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活化文物、活化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
曾经,囿于场地、技术、资金等因素,博物馆大量文物藏品并非全部都能“出镜”。如今,随着博物馆人的努力,在科技赋能下,馆藏文物通过“数字身份”与越来越多海内外大众见面,实现“馆藏”变“馆展”。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多件(套),通过数字化展示,文物的“出镜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该馆利用大量数字资源成功打造文物数字化展览,如“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化展览,已赴俄罗斯、埃及、尼日利亚、蒙古国等地展出,累计参观量近10万人次。
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化展览在尼日利亚展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科技赋能、理念创新,不仅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和“火”起来,同时,又以新颖的方式,将这些文物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宝贵价值理念传递到广大公众心中,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记者:张文静、何问、童芳、史林静、李文哲、黄扬)
责任编辑:张晶
(原标题:触及千家万户:博物馆让中华文明可知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