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女性就业人员比重超四成 保障水平仍待提高

2024-01-08 14:09 中国发展网 荆文娜
就业 女性 统计局

摘要: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2年实施进展的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比重稳定在四成以上。具体来看,2022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3.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2%。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为6766.4万人,占比为40.5%。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2年实施进展的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比重稳定在四成以上。具体来看,2022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3.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2%。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为6766.4万人,占比为40.5%。

从《纲要》的主要目标来看,包括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保持在45%左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40%左右。据统计,该纲要实施首年即2021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3.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四成以上,为43.1%。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为6852万人,比2020年增加73万人;占比为40.3%,提高0.5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女性就业人员占比基本稳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妇女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女性就业人数稳步增长。2020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为6779.4万人,比2010年增加1917.9万人,增长39.5%。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实现该阶段纲要“保持在40%以上”的目标。

只有经济增长稳住了,女性就业才有保障。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就业促进理论与政策论坛”上,与会学者表示,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继续显效,适度量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有针对性的储备性政策逐步实施,服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高技术和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目前来看,2023年四季度GDP预计将增长5.7%左右,能够实现全年5.2%左右的预期目标。与此同时,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从表征经济景气状况的PMI指数来看,2023年尽管较2022年有明显提升,但全年仍只有一季度平均超过了50,二三季度乃至10月、11月均处于荣枯线下方。

与会学者强调,女性就业难的现象仍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人口和就业研究室主任张冰子认为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一是,劳动保护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超时劳动普遍存在,加大女性兼顾工作和家庭的难度。调查显示,我国女性无报酬劳动时间是男性的一倍。二是,生育保险在平衡女性、家庭、企业和社会责任上的作用发挥不足,导致生育保险的覆盖水平有限、生育津贴对生育假期的覆盖不足、企业的损失没有得到补偿。三是,托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对儿童和家庭的支持不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董艳进一步表示,女性大学生就业难还在于她们本身择业求稳心态重、学科和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等。据调查,正在备考公务员的未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占比(63%)远高于男生(37%)。

在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会长甘犁看来,工作年龄段人群保障不足也是抑制女性就业的重要因素。他表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保障水平较为充分,但工作年龄段人群保障水平严重滞后于发展阶段,不仅保障项目较少、保障覆盖率较低,而且保障结构也不够合理。他建议,需提高工作年龄段人群保障,以此来激励更多女性参与就业。一是,优化现有保障项目,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缴费型生育保险转化为普惠性的生育养育津贴,提高低保标准扭转低保“标提量减”的趋势。二是,降低工作段人群的缴费负担,允许社保个人账户灵活提取。三是,增加保障项目,实施工作福利制度,并推行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有条件的现金救助项目(CCT)。

与会学者认为,理解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观念改变、法律规范,以及教育和技术进步的力量都不容忽视。接下来,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从女性劳动者出发,努力提高工作环境的灵活性并设计出台社会友好型政策,通过降低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歧视,降低女性劳动者的经济不平等性。与会学者建议,通过立法/修法减轻用人单位承担的生育成本;加大执法、普法力度,督促鼓励企业依法提供平等就业环境;倡导家庭在家务劳动和老少照料等方面要夫妻共担、父母共育;鼓励个人依法维权,投诉、举报职场中的性别间不平等现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奉莹强调,涉及职场性别歧视消除和女性权益保护立法/修法时,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立法经验。

责任编辑:荆文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