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我国共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9个
摘要:下一步,北京将大力实施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生态空间建设,重点开展五大行动。
中国改革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田新元
今年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开展20周年。1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授予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9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全覆盖。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芳林表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推动城乡生态建设均衡发展,推进百姓“身边增绿”,让森林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产生活,2004年,我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并于当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命名贵阳市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由此拉开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序幕。
唐芳林说,森林城市建设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创建城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让森林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组成单元,持续增加城乡森林绿地面积,扩大了城市生态空间。森林城市建设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创建城市大力开展森林公园、郊野公园、街头休闲绿地、绿道等建设,实行公园免费开放等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走进森林、拥抱自然,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森林城市建设弘扬了生态文明理念,创建城市广泛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和群众性公益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培育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共建森林城市、共享美好家园成为社会共识。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建华介绍,北京围绕“绿美京华,北京森林”的森林城市发展愿景,积极开展森林进城、森林环城和森林乡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厚植了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态基底。接续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市累计新增森林和湿地24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8%,城市总规确定的绿色空间结构基本形成。二是奠定了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的基础。全市现有维管束植物2088种,陆生脊椎动物608种,其中鸟类达515种,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三是城乡生态环境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统筹城市更新和“疏整促”专项行动,建成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村头片林,全市公园总数达1065个,北京迈入“千园之城”。经国家林草局评审,北京24项“创森”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北京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程建华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对北京持之以恒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北京的森林城市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北京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开启了新历程。
下一步,北京将大力实施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生态空间建设,重点开展五大行动。
一是开展生态网络完善行动。持续拓展生态空间,大力推进见缝插绿、疏解建绿,科学实施国土绿化,实现生态空间互联互通,构建连续完整的绿色生态网络。落实北方防沙带规划,推进燕山和太行山(北京段)山地生态综合治理。
二是开展森林质量提升行动。从生物链、生态链关系入手,扎实推进山区森林健康经营,统筹管理平原生态林,不断优化林分结构,恢复植物群落,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三是开展生物家园建设行动。因地制宜建设生态保育小区,实施绿隔公园自然带建设,以道路干线、河流为依托建立生态廊道体系,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基地建设,打造鸟语花香、物种丰富的生态家园。
四是开展城乡增彩延绿行动。在绿化的基础上加强彩化,多种一些色彩斑斓的树种,提高首都环境美誉度。打造二、三、四环“环城花廊”,五、六环“环城彩林”,建设四季变换的平原大美林海100处,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山区彩色景观林100处。
五是开展乡愁景观延续行动。延续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带性植物景观,持续丰富中轴线、三条文化带生态景观,延续老城胡同院落景观风貌,恢复历史名园格局,保护和传承古树名木文化,建设各类城镇公园70个、村头片林800处,留住乡愁记忆,赓续城市文脉。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济德表示,国家林草局将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创建示范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持续开展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一是推进示范引领。按照城市自愿、优中选优的原则,继续严格遴选一批创建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引导更多城市参与森林城市建设。二是强化动态管理。对授予称号城市开展定期复查和问题排查,据实给予保留称号、通报批评、暂停称号或撤销称号,督导城市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三是优化工作措施。根据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创建示范活动的新要求新部署,适时调整工作程序,修订评价指标,完善管理办法,进一步增强创建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田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