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甘肃通渭:生态避险搬迁筑牢民生基底

2023-12-06 11:21 中国发展网 陈逸南

摘要:据通渭县襄南镇大新村党支部书记陈文静介绍,此次集中安置点占地25亩,有独院平房14座,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下一步,大新村将继续从拓宽就业渠道、培育致富产业等扶持配套方案入手,持续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群众能融入、早致富。

生态避险搬迁实现群众“安居梦”。魏国江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今年来,甘肃省通渭县稳步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多重效应,围绕对象如何定、人往哪里搬等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注意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施策,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近日,随着鞭炮齐鸣,通渭县襄南镇大新村阴坡社的14户54名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在贺喜声中乔迁新居。村民们搬出地质灾害隐患地,搬进集中安置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从深山到平地、从“忧居”到“优居”的跨越。

在搬迁入住仪式上,即将入住的群众喜气洋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镇党委、镇政府负责人为在家的搬迁户赠送字画、悬挂中堂,鼓励村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村民王世纪的新家是一排新式平房,门前直通马路,面对着连绵舒展的田野,视野开阔,进门是亮堂堂的小院子,新挂的中堂字画格外醒目,阳台摆着充满生机的绿植,房子布置一新,充满家的味道。

“美得很,”谈及搬新家,村民王世纪满意地说:“新房子总建筑面积105个平方米,有院子,有花园,有客厅,3个卧室1卫1厨,住的很舒心。”按照县上生态避险搬迁相关政策,他获得了10万元财政补助、5万元低息贷款,利好的政策也给他吃上了搬进新家的“定心丸”。

过去,王世纪一家住在阴坡社半山腰的地质灾害点,一到下雨天,随时有山体滑坡的风险,一家人晚上都睡不好觉,担心房子地基下陷。搬进集中安置点,不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也便利,硬化路到点到门,生产生活都比以前方便多了。王世纪说,今年全家可以过一个踏踏实实的“幸福年”。

同样搬迁入住新家的大新村村民杨东海老人望着100多平米的新房子,对比昔日的土坯房,感叹不已。大新村以前是面向山沟的村庄,大山拧成疙瘩,沟壑纵横,可在那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杨东海老人不想离开,怕不适应新的生活。在孩子的劝说下,他逐渐打消了疑虑,告别了往日的山路崎岖,住进了独栋的农家小院里。安置点水、电、路、气、网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即将搬迁入住的群众喜气洋洋。陈逸南摄

“我们是因为山体滑坡搬来的,新家一共是100多个平方米,搬来之后觉得很好,国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老人杨东海说。

据通渭县襄南镇大新村党支部书记陈文静介绍,此次集中安置点占地25亩,有独院平房14座,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下一步,大新村将继续从拓宽就业渠道、培育致富产业等扶持配套方案入手,持续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群众能融入、早致富。

同样,近日,在通渭县什川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洪家沟社集中安置点上,一排宽敞舒适的新房子已经竣工,13户搬迁群众将在这里安居,迎来新生活。什川镇抢抓政策机遇,科学有序推进,在群众发动、对象认定、选址规划、资金筹措、产业帮扶、工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通渭县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共搬迁群众340户1400人,补助资金3400万元,数字的背后是众多群众“搬”出来的幸福安稳,通渭县将进一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抢抓中央支持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政策机遇,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模式,守护群众的“安居梦”。(陈逸南)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