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黔东南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实践进入走深模式

2023-12-01 17:29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吴承坤

摘要:贵州省委、省政府赋予黔东南州“桥头堡”“四区”战略的定位,高度契合黔东南州的资源禀赋,高度符合全州当前发展的需求,高度顺应全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发展网讯 为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支持贵州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2022年4月,贵州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赋予黔东南自治州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四区”战略定位,明确了2025年近期和2035年远期两个阶段发展目标。一年多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贵州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黔东南州“桥头堡”建设加快推进,“桥头堡”功能逐步构筑,“桥头堡”作用充分发挥。黔东南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践正进入走深模式。

战略定位得到全面响应

贵州省委、省政府赋予黔东南州“桥头堡”“四区”战略的定位,高度契合黔东南州的资源禀赋,高度符合全州当前发展的需求,高度顺应全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战略定位,得到了全省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全面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广东省的全力支持。截至目前,贵州省省级层面建立了“桥头堡”工作推进协调机制,有43个省直厅局部门出台配套政策,12个单位与黔东南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粤黔两省签署了支持“桥头堡”建设《备忘录》。今年5月,贵州省政府批复实施“桥头堡”《规划》,为“桥头堡”建设进一步描绘了蓝图。

到2025年,省级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支持黔东南州一揽子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聚焦综合交通网络、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绿色生态产品和文化旅游服务、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展望2035年,黔东南州力争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建成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大湾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生态康养首选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取得更大进展。

政策效应持续溢出

“桥头堡”政策出台后,黔东南州围绕打造“桥头堡”的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四区”定位,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聚集,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实现了良好开局。

在“桥头堡”建设上形成新机制。一是健全“桥头堡”联动推进机制。推动各县市、部门建立健全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调服务、要素保障等协调推进机制,努力构建多点发力的“桥头堡”建设工作格局。健全对上协调机制,加强向上对接汇报沟通力度,利用“桥头堡”政策红利,提高争资争项效益,切实把政策措施转化为落地项目。二是创新建立健全对外联络机制。以粤黔两省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契机,深度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开展交流合作,落实好粤黔两省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的实施意见政策和两省发改部门支持“桥头堡”的协调推进机制,强化与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对接,积极争取与大湾区各相关城市商协会、企业等建立沟通、联络、对接的新机制,凝聚推动黔东南“桥头堡”建设新合力。

在“桥头堡”建设上持续推动实施新项目。一是高质量谋划项目。围绕“十四五”中期评估窗口期、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坚持规划引领,深入调查研究,健全要素、资金、政策等保障体系,积极谋划5大主导产业、特色农业产业、农文旅体融合、乡村振兴、民生领域、重大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二是高质量招引项目。立足全州资源优势,深度谋划“大湾区企业+黔东南资源”“大湾区研发+黔东南制造”“大湾区总部+黔东南基地”“大湾区市场+黔东南产品”的优质储备项目,全力推进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聚力“招大引强”,开展“一把手”招商、专班招商、驻点招商、园区招商、对口帮扶协作招商,积极招引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以高质量项目推动“桥头堡”建设。三是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服务围绕项目做、要素跟着项目走,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制定管用措施,千方百计解难题、提速度、赶进度,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发挥效益。

在“桥头堡”建设上持续推动展现新形象。一是加快推动旅游提质增效。用好“生态+文化+区位”优势资源,精准对接大湾区消费升级和游客市场需求,聚焦资源抓景区提升,聚焦客源抓旅游推介,聚焦服务抓旅游环境,强化“特意性”“随意性”旅游功能开发,规划建设特色民族文化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体育、康养旅游等功能和业态,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二是全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村BA”“村超”火爆效应,乘势而上,积极对接引进大湾区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旅游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推动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大突破。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农业品种、品质、品牌,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推动产业振兴取得新成效。聚焦粤黔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抓好农村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良好环境,整体提升“桥头堡”形象。

有序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

黔东南州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抢抓“桥头堡”政策机遇,逐步有序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5大主导产业。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方面,重点在炉碧经开区发展玻璃制造和铝加工产业,在金钟经开区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等硅系材料产业,在天柱园区发展钡化工产业。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在台江经开区发展再生铅、再生锂等再生循环材料及上下游产业链;在黔东经开区发展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民族特色食品产业方面,重点在洛贯经开区、黄平园区、施秉园区、剑河园区和黎平经开区发展民族特色食品加工产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方面,全力打造以榕江园区、黎平经开区为重点的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集群,辐射带动锦屏经开区木材产业发展。民族医药产业方面,重点在黔东南高新区、剑河园区和洛贯经开区发展医药制造产业。

精准锚定产业招商目标。聚焦主导产业,制定产业招商“一图三清单”,明晰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精准锚定产业招商目标,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匹配性和精准性。充分发挥商协会作为桥梁纽带的作用,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转移。推动产业上游补链、中游强链、下游延链。

抓要素保障强基固本。强化用地保障,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确保项目用地,尤其是重大项目用地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加快园区平台建设,补齐园区在污水处理设施、管道天然气、仓储物流、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短板,统筹“桥头堡”专项资金,谋划专项债项目,推动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

抓企业服务提质增效。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和分层分类扶持政策体系,制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规划和晋档升级工程,支持企业加快技改扩能和兼并重组发展壮大,着力培育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学习借鉴大湾区服务企业的做法和经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向服务要产出。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在企业项目建设、资金申报、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搞好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精准服务大湾区游客市场需求

黔东南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旅游资源富集,也是“村BA”“村超”的故乡。随着贵广高铁提速,粤港澳大湾区的朋友们已经和黔东南住在一个生活圈,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黔东南州。

黔东南州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潜力和魅力,努力打造世界级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

大力宣传黔东南精品旅游品牌。积极推出以“村BA”“村超”为核心的旅游线路产品,集中力量打造“黔东南·好好玩”最炫民族游“123”新玩法的文旅核心IP品牌,即:探索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体验快乐“村BA”和“村超”的“两村”之行,开启“千户苗寨西江、千户侗寨肇兴、千年古城镇远”的“三千”之旅。

做足“旅游+”文章。充分发挥黔东南民族文化独特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积极推广各类民族节庆活动与旅游相融合。办好“村BA”“村超”赛事,确保“旅游+体育”市场持续火爆,热度不减。

全面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深入实施“生态黔菜”餐饮品牌创建行动。加快景区提质扩容建设,持续完善旅游交通、通信、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中国乡村旅游一号公路沿线精品民宿产业带和黔东南“生态山居”民宿公共品牌,推动星级酒店、精品民宿品牌化发展,持续提升服务接待能力。

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全力推进“桥头堡”旅游康养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文旅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具有先进管理运营经验的投资商、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丰富我州文旅新业态,切实提升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承载能力和服务品质,助推黔东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州接待大湾区游客实现大幅提升,达到787.96万人次,占比从去年的2.22%提升至7.95%,提升了5.73个百分点,全年有望突破850万人次。

全力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黔东南州围绕建设双向开放先导区这一目标定位,抢抓粤黔两省签署合作《备忘录》的政策机遇,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提升双向开放水平,构筑“桥头堡”功能。

一是聚焦对外开放载体,持续提升对接水平。聚焦“黎从榕”核心区,围绕构建具有黔东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承接聚集工程,以黔东南高新区、粤黔共建工业园区、粤黔共建农业园区和多个园区平台为载体,推动产业链条对接融合,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典范。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直供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在大湾区开设农特产品专馆专区、“贵荟馆”、省外仓等,助推“黔货出山”“黔品入粤”。坚持以旅游为突破口,深化互送客源、线路互连,在大湾区设立文旅营销中心等宣传平台,不断吸引大湾区游客涌入,打造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围绕打造连接大湾区和黔中城市群的综合枢纽平台,加快综合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凯里海关功能加快拓展,建成银田物流园、洛贯物流园等一批物流项目,积极创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深化与大湾区沿海港口合作,增强黔东南陆港公用保税仓功能,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二是聚焦完善互联互通,提升融通水平。围绕畅通连接大湾区和北部湾出海通道,以接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建设,建成剑河至黎平高速、黎平至靖州高速、都柳江航道枢纽等一批内联外通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瓮马铁路南延伸线黔东南段、炉碧园区铁路专用线、榕融高速、天大高速、天会高速、凯都铁路、黎平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协调推动都柳江下游梅林、洋溪等枢纽建设工作,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积极融入大湾区3小时交通圈。

三是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开放活力。对标大湾区政策体系,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行“政策互联互通、审批双向服务”,持续完善粤港澳服务专窗功能。开展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试点。在与佛山、肇庆、江门等市实现跨省通办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与广东省其他城市政务服务事项全域跨省通办。持续提升贵人服务,打造对标大湾区营商环境“先行区”,增强开放的活力。

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

自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黔东南州重点围绕产业、劳务、消费、人才交流等方面协作发展,以“四个坚定不移”为主抓手,不断优化协作方式、健全协作机制、不断提高帮扶成效。

一是持续聚焦“产业协作”,助推经济发展。依托佛黔合作共建“一县一园”(其中:共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及1个工业园区,支持10个工业园区平台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扎实抓好省级支持我州“桥头堡”建设系列配套政策落地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引导更多优质粤企落地投资,助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聚焦“劳务协作”,拓展就业平台。持续重点聚焦“1+16”劳务联络工作站,充分运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协作机制,实施好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劳动力需求和黔东南州技能人才培养链相融合战略,为黔东南籍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就读等人员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持续聚焦消费协作,助推文旅融合。继续做好“菜篮子”基地认证申报工作;宣传打造好苗岭侗乡精品旅游路线,深入推进“粤客游黔”;借助侗乡大健康平台推进佛黔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成为集产、学、研、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区。

四是持续聚焦人才支持,助力协作共赢。不断强化人才交流机制,进一步用好医疗、教育“组团式”结对帮扶资源,不断拓展人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组团式”帮扶的规模和领域,持续为我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是聚焦“示范带动”,建设和美城乡。目前,佛山市已累计投入3.86亿元资金帮助我州打造83个示范村。我们将持续用好东西部协作资源,全力打好增产增效“组合拳”,实现乡村“五大振兴”,同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树立文明乡风。加大对农技人才培养和“两委”班子后备力量储备。

初步成果明显

一年多来,黔东南州围绕“桥头堡”重点任务,按照“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人、物、产”三篇文章,“桥头堡”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州共引进适时木材等重点产业项目1038个、优强企业286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454.24亿元。累计吸引895.72万名广东游客进入黔东南旅游康养。粤黔共建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获批成为贵州省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承检机构,获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65个、加工企业认证2家、“圳品”认证10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正加快补齐,智慧物流园、冷链物流园、协作共建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州16个县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粤港澳大湾区跨省通办窗口”,实现跨省通办、联办。30个粤黔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扩面提质。选派53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佛山市跟岗学习,佛山市选派724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黔东南州开展帮扶。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