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铜鼓:探索多元化生态综合补偿机制

2023-09-21 11:1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

摘要:“输血+造血”的良性循环助力铜鼓县生态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构筑长江中下游地区完整通畅的生态廊道、鄱阳湖和赣江水系水生态稳定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生态资源富足但经济基础薄弱地区转型发展提供“铜鼓”经验。

 美丽的碧湾海。铜鼓县委宣传部/供图

美丽的碧湾海。铜鼓县委宣传部/供图

帅江

江西省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生态资源禀赋优越,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近年来,铜鼓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最大优势,深入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探索多元化生态综合补偿路径,把生态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胜势,走出一条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美丽中国“铜鼓样板”。

推进横向生态补偿

让保护治理效益“共享”

流域上下游“对赌”。修河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铜鼓县为修河源头,境内有定江河、金沙河流入修水县。2019年,铜鼓县与修水县签订江西省首个跨设区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由铜鼓县与修水县共同出资设立修河(定江河段、金沙河段)横向补偿资金。根据协议,铜鼓县、修水县分别以位于两县交界处的铜鼓县国考断面港口和省考断面大塅人渡电站水质为依据,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按“月核算、年缴清”的形式落实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并通过共同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环评共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联防联控工作,构建“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修河流域保护治理长效机制。铜鼓县连续多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列江西省第一,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发展飞地建园合作模式。铜鼓县积极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通过“飞地”经济促进共同发展。建立产业互补、项目共建、利益共享、人才培训和成本分担的园区共建机制,与宜春市经开区的创维集团等多家企业探索“飞地”合作模式,成效显著。每年可为全县增加约5000万元财税收入。由“飞地”合作模式初步形成了异地用工模式,“飞地”企业优先在铜鼓进行招工,截至目前已在本县招工600余人;同时,“飞地”企业定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来铜鼓进行宣讲培训,增强用工人员技术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10余场,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飞地”企业优先与县内企业开展合作,参与企业产业链环节,带动了一批中小微企业发展。

完善纵向生态补偿

加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开展非国有森林赎买。铜鼓县为南方重点林业县,林地面积达20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04%,位居江西省首位。上世纪末,当地百姓靠山吃山,砍树卖树一度成为最简单有效的致富路径。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铜鼓县委、县政府逐步实施禁采禁伐、封山育林等保护措施,也使生态保护与林农收益矛盾日渐突出。为破解“绿”“利”矛盾,2017年,铜鼓县逐步开展非国有森林赎买改革试点,创立“赎买+改造提升”和“赎买+协议封育”两种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建立健全以公益林和天然林为重点、重要生态区非国有商品林为补充的补偿机制。通过非国有林赎买,产权转换后给予了山林所有权者更好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相继实施的森林“彩化、绿化、美化、珍贵化”,使森林质量、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全县已完成重点生态区非国有森林赎买面积约8.67万亩,其中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支持森林康养旅游实施主体流转重点生态区山林2万余亩。进一步盘活了重点生态区域内的林木资源,实现了绿色增收、生态脱贫双线并轨。

加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运用。2021年,铜鼓县作为江西省首批GEP核算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开展GEP核算。探索建立县域“1+3”(县域+乡镇、特色村、特色产业)GEP核算制度体系,对“一镇一村一业”优质生态资源进行系统核算。经核算,铜鼓县2020年度GEP为364.48亿元,是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6.40倍。2022年,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问题,聚焦GEP核算试点成果运用,铜鼓县创新建立生态智慧平台,以数字赋能“一张网”,实现对生态产品“一本账”的精准掌握,实现了生态资源智慧化管理与常态化核算。2021年首次利用生态智慧平台实现了“一键核算”,经核算全县GEP达389.3亿元,是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6倍,铜鼓县经济增长总量与绿色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同时,通过生态智慧平台,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的评估、监测与管理体系。而且投资项目经过“数字两山”GEP核算,可进一步优化投资方案,为招商引资、经营开发、担保信贷、权益交易等提供精确数值参考,加速全县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以点带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也为地方GDP与GEP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补偿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铜鼓县将生态综合补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积极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林区、库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全县共设置安置点达61个,帮助9000多居民喜迁新居。及时落实人工造林补助项目、低产低效林改造补助项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公益林补偿资金、天然林保护补助资金等举措。并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生态护林员等措施,开展生态补偿,公开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4人。另外,铜鼓县着力抓实“产业”扶贫,落实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7845万元,实施农业产业项目200多个,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85个,扶持53个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户均收入增加1700余元。

健全市场化生态补偿

让生态资源价值“变现”

开展环境资源权益交易。2022年2月,铜鼓县与上海交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交典”)签订了《铜鼓县林业碳汇资源项目开发合同》。同年9月,与上海交典、新至领碳签订了《碳资产委托管理和销售协议》,由专业交易机构新至领碳负责碳汇资产管理及销售。根据上海交典开发计划,铜鼓县首期开发新造林4.43万亩,测算出2013年至2042年(分四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量140万吨。第一期(2013年至2023年)温室气体减排量52万吨销售给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价格参照大宗商品交易估算单价为50元/吨,总价约2000万元,最终销售价以减排量交易所完成指标交付当日挂牌价为准。2022年12月1日,铜鼓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减排量购买与交易协议》。为江西省首笔超千万级的林业碳汇交易协议,同时获批农发行江西省第一笔碳排放无抵押担保贷款800万元。同年,铜鼓县首例水权交易在江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顺利挂牌并交易。

推进生态产品交易。成立“两山”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采取1+5+N(“1”为“两山”公司;“5”为五大相关领域:文化旅游、绿色有机产品、水环境治理、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N”则代表的是“两山”公司根据“5”模式而衍生出的具体项目,负责项目实体运营的各类分公司)模式,推动全县生态资源一体化收储、确权、交易和有偿使用,并打造“铜鼓优选”公共品牌,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林地信托贷款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制度,有效解决“银行机构向林业产业贷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林权抵押贷款95笔1.14亿元,各类山林累计流转面积46.2万亩,交易金额4.5亿元。

同时,为推动“输血式”补偿向“造血式”补偿转变,铜鼓县以抓好项目建设为手段,增强生态综合补偿“造血”功能。2022年推进实施生态保护、产业园建设、文旅、林下经济等15个造血式补偿项目建设,总投资70亿元,建立了以生态工业和红色生态文旅为重点、以有机农林业三产融合为补充的“造血式”生态综合补偿机制。2023年铜鼓县继续加大水环境治理、生态环境系统整治、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力度,并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达2.3亿元,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输血+造血”的良性循环助力铜鼓县生态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构筑长江中下游地区完整通畅的生态廊道、鄱阳湖和赣江水系水生态稳定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生态资源富足但经济基础薄弱地区转型发展提供“铜鼓”经验。

(作者系铜鼓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